共25题,约14930字。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谈起薛宝钗,人们总是把她与林黛玉相提并论。毫无疑问,薛宝钗与林黛玉代表两种对立鲜明的而又相倚相生的人格典型。
人性本就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独立的意向是人性的表现,合群的意向同样是由人性所驱使;憧憬理想的超越意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而贴近现实、保持和谐同样是人类自我调节的能动性的表现。独立与合群之间、超越与调谐之间往往不能两全,它们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以致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拒绝另一种。一旦把其中的一种划入“人性”或“道德”的范围,而把另一种拒斥在“人性”或“道德”的范围之外,人们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窘境之中。这一点非常鲜明地表现在“钗黛优劣论”的难题上。
在“钗黛优劣论”上,在对薛宝钗与林黛玉进行道德评价时,人们总是持褒黛贬钗的立场。但是,当人们选择终身伴侣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宝钗型而拒斥黛玉型。
这一自相矛盾并不表明选择者的虚伪,而是人性自相矛盾的结果。然而,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并不愿意作这样一种人性的自我反省,往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薛宝钗及其“影子”花袭人。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薛宝钗、花袭人与林黛玉、晴雯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类型,对薛宝钗、花袭人持否定态度,对林黛玉、晴雯持肯定态度。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翻案文章时有出现,但是这种倾向毫无疑问在整个红学史上占据了主流位置。
这种倾向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倾向呢?跨越性质不同的社会,出现在不同阶级的读者身上,这表明它具有超稳定性,它必定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
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它所运用的“批判的武器”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辨析。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清代批评者的“批判的武器”是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批判的目的是维护儒家正统,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这自然是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的判断)。
宝钗、袭人乃至湘云所受到的挞伐,不外以下两端:一是奸诈,二是势利(或叫贪图富贵)。
然而,宝钗、袭人的品格何以就令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如此唾弃?陈其泰在《桐花凤阁评<红楼梦>》第三回的总评里所表达的观点,可以视为嘉、道以来这一类道德挞伐的总纲领:
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又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夫世安得有中行貌为中行者,皆乡愿耳。《红楼梦》中所传宝玉、黛玉、晴雯、妙玉诸人,虽非中道,而率其天真,皭然泥而不滓。所谓不屑不洁之士者非耶?其不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卓然自立,百折不回。不可谓非圣贤之徒也。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谓“中行”,即是行能得其中。孔子的意思是,既不得中行之人而与之同处,必也得狂、狷之人可也。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这两者都是不得中行但却守性恒一。所以,如果不能与中行之人同处,也愿意转而求其次,与狂狷为伍。
而“中行”“狂狷”的死敌则是“乡原”(或叫“乡愿”)。孔子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人过孔子之门不入,则孔子恨之,唯独对于乡原不入者,孔子毫无恨心。因为“乡原”是大道的死敌。所谓“乡原”,即是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合之,即是“伪君子”。
狂狷是孔子儒家关于道德人格的理想规定,是孔子儒家的正统。“乡原”对于孔子儒家正统来说则是异端。但是在孔子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在具体的封建主义实践中,这种正统思想遭到了扭曲,乡原反而成为社会的主流。于是,历来有独立思想、坚守儒家正统思想者就会挺身而出,口诛笔伐。但乡原者在夺得政治和物质利益之后便成为当权者,于是,反乡原者反倒成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与合群、超越与调谐常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这是人性矛盾的体现。
B.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贬斥宝钗,但当选择伴侣时却更倾向于宝钗型。
C.褒黛贬钗的倾向具有超稳定性,不同社会、阶级的读者批判的内容也一样。
D.在儒家正统思想被扭曲的时期,原本是异端的“乡原”反而会成为社会主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宝钗与黛玉的不同态度,实则反映了对二人所代表的两种不同人格的取舍。
B.在陈其泰看来,宝玉、妙玉是和黛玉、晴雯同样具有屈原“皭然泥而不滓”人格的人。
C.将黛玉、晴雯等人物归入“反乡原者”,仍然是一些评红者在封建主义范畴中的评判。
D.本文作者认为拥“黛”抑“钗”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所以他也认同这样的评价方式。
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画横线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赵之谦说:“《红楼梦》,众人着眼者唯林黛玉。余窃谓此书命意不过讥切豪贵纨绔,而尽纳天地间可愕之事。”
B.东观阁本评点者在第七十回正文“袭人便乘机见景劝他收一收心,闲时把书理一理”处批道:“袭人偏会献殷勤。”
C.姚燮:“薛姨妈寄人篱下,阴行其诈,笑脸沉机,书中第一。尤奸处,在搬入潇湘馆……宝钗奸险性生,不让乃母。”
D.解盒居士说:“薛氏专爱怡红之家世,实非爱其才与情也……由薛氏以观,只贪怡红富贵,初不计其有情无情亦觉动人也耳。”
4.拥“黛”抑“钗”的倾向形成的原因和标准分别是什么?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
5.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黛玉和宝钗两个主要女性人物的评价不再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标准。虽然一些评红者将宝钗归为“乡原”,但是宝钗身上同时具有“狂狷”的一面。请结合文本中“狂狷”的定义,并根据下面列举的两处《红楼梦》中的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情节一:《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填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情节二:《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林黛玉在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句子,只有宝钗听了出来;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中,宝钗将黛玉带至潇湘馆,劝她不要“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说得黛玉心下暗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马蜂(节选)
丁西林
吉先生 (念信):“这次母亲在京,一切都好。唯有两件事不大称心。……”
吉老太太: 我有什么事不称心?
吉先生 (不答,继续读信):“第一,她这次来京的目的,本想劝她的儿子,赶紧讨个媳妇,她可早点抱个孙儿。方头大耳,既肥且皙。嗳!不想来京两月,绝少成绩,媳妇,毫无音信,孙子,渺无消息;第二……这几日来,口中不言,心中闷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