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080字。

  2024年春季八年级期中教学素质联合拓展活动
  语文学科
  (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背诵默写
  ①关关雎鸠,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②蒹葭采采,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③青青子衿,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④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从以下方面来描绘水之“奇”:从声音上写水“____________”,“奇”在悦耳;从温度上写水“____________”,“奇”在清凉;从潭中鱼的数量上侧面写水“____________”,“奇”在清澈。
  【答案】    ①. 在河之洲    ②. 君子好逑    ③. 白露未已    ④. 悠悠我心    ⑤. 天涯若比邻    ⑥. 无为在歧路    ⑦. 气蒸云梦泽    ⑧. 如鸣珮环    ⑨. 水尤清冽    ⑩. 潭中鱼可百许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洲、逑、悠、歧、珮环、清冽”等字词易写错。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相关问题。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①_________(móu)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②_________(zhǐ)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③凝_________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的广博智慧,(   )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民俗风尚。节气文化(   )、包罗万象。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体系,它以自然时序提示和服务着我们的生产生活;节气民俗规范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内容,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仪式感;节气文化成为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意象和审美意境,(   )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因此,我们因为要坚持二十四节气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要做好传承与保护,不断寻求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生活中所能释放的新的可能,让其持续④_________(huàn)发蓬勃生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 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彰显    绵延不绝    培育 B. 凸显    源远流长    培育
  C. 凸显    绵延不绝    孕育 D. 彰显    源远流长    孕育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因为要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所以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 我们不仅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
  C. 我们不仅要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还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 我们因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要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
  【答案】(1)    ①. 眸    ②. 咫    ③. nínɡ    ④. 焕    (2)D    (3)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回眸:huí móu,意思是回转眼睛,回过头看。
  ②咫尺:zhǐ chǐ,比喻很近的距离。
  ③凝结:níng jié,意思是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也指纠结、集聚。
  ④焕发:huàn fā,意思是光彩四射,振作。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处,“彰显”指鲜明地显示;“凸显”指清楚地显露。此处强调节气文化鲜明地体现中国人的精神气质等,用“彰显”更合适;
  第二处,“源远流长”指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绵延不绝”指连续不断,一直延续。结合语境说节气文化历史长久,用“源远流长”恰当;
  第三处,“孕育”指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这里说节气文化产生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用“孕育”更合适;
  故选D。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语病。
  画线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因为……所以”改为“不仅……还”,并调整语序,应先“传承与保护”,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故可修改句子为:我们不仅要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还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故选C。
  二、阅读理解(70分)
  (一)诗词阅读(6分)
  3. 阅读《式微》,完成问题。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用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
  B. 从全诗来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一句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C. 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和泥地里劳作,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
  D. 诗歌的语言凝练,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押韵和谐,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2)本诗和《蒹葭》在表现(结构)形式上有什么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