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840字。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24年6月26日上午8:00—10:30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峰陡峭,万壑争流,这片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林区有着来自亘古时代的美感,再看它与远古传说关联的“神农”之名,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相传上古时代,人们饱受瘟疫横行之苦,此地是草药茂密之地,但大多数珍稀药草都生长在悬崖绝壁处,不易取得,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此地遂得名“神农架”。历史上,洪灾对农耕民族同样是梦魇般存在,治水问题曾让历代统治者焦头烂额。对洪水的畏惧,就很容易令人们对远古时代治水的先贤大禹产生崇拜和怀念。很少有人知道,杭州地名的由来,也与大禹有一定渊源。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武林等,而它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名字叫余杭。“余杭”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见于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说“余杭”本为禹杭,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后转讹为余杭;其二,则认为“余杭”系百越语地名,与大禹治水无关。河南省开封市下辖的禹王台区,相传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故名曰“吹台”,最初与大禹并无关系;但自元朝以来,开封地区黄河水患愈发严重,明嘉靖二年,苦难的开封人民于古台之上建禹王庙,为其供奉香火,祈祷他能守护这一方水土,从此才有了“禹王台”这个名称。
从殷商时代起,因重大历史事件而诞生的地名逐渐变多,且不再像远古史那般缥渺,而是变得具体,有史可查,有迹可循。如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下辖的武陟县之名,就与武王伐纣这场大进军关联。武陟县隋开皇十六年(596)置,这是“武陟”首次出现。它的命名有两种说法,最早的说法见于明万历年编撰《武陟县志》,此地因是周武王进军克商,提牧野之师,兴兹土之地,遂名“武陟”。而另有一种说法则认为“陟”有登高之意,可能是武王进军途中在这里登上一座高山而命名。随着大军向商王都朝歌推进,决战打响之前,周武王作《牧誓》进行全军总动员,随后于朝歌城外的牧野与殷商展开最后决战。牧野位于今河南新乡市北部,牧野之战前并非专有名词,而是相对殷都朝歌而言的位置。当时都城由内外的位置分别以城、郭、郊、牧、野来称呼,简单地说,“牧野”原指都城郊外的地方。但牧野之战后,“牧野”就专指这一块地区。湖北省宜昌市秘归县的地名同样来源于著名历史人物,《水经注》记载“屈原有贤姊名女婴,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则由“姊”演变而来。为了“示威,服海内”,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视全国,第四次出巡最北至辽西郡,在此刻瑞石门,并派燕人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药,这里就是河北省秦皇岛市,不过秦皇岛作为地名在明代才出现。
大概没有哪个时代能像汉末三国那样,能给中国人留下如此根深蒂固的影响。汉末三国时期的荆州并非一座城市,而是“州”级行政建制,囊括当今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南部地区。赤壁大战前,荆州核心治所在襄阳。建安十三年,曹操引军南犯,孙刘联军于赤壁大败曹军,一年后周瑜攻克南郡,南郡之战的胜利打破了荆州原有格局,曹操势力除了占据北部襄阳为据点,基本退出荆州。对荆州南部地盘的划分使得周瑜与刘备的关系趋于紧张。周瑜领南郡太守,屯兵于江陵,还任命程普为江夏太守,可江夏本来就属于刘备和刘琦的控制范围,如今却要让刘备拱手让出,刘备所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屈辱可想而知。攻克江陵后,刘备仅分得南郡南岸一小块,即孱陵地区。刘备当时的职衔为左将军,人称左公,他遂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刘备一如既往地顽强,即使地盘很小,但正如这个地名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理水患历来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需要关注的问题,黄河自元代开始在开封地区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 明万历年编撰的《武陟县志》最早记载了关于“武陟”两个命名的说法,这两个说法都与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相关。
C. 武王伐纣之后,“牧野”这一地名由专指变成了泛指,其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比这场决战打响前的所指缩小了。
D. 刘备在攻克江陵后改孱陵为公安,寄寓了其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就是在这一年,刘备还为宜都定名。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远古中国历史相对模糊缥渺,缺乏史料支撑,许多地名的由来与神话传说有关也说明这一点,商朝之后情况逐渐改观。
B. “州”级行政建制在汉末三国时期是相对较大的区域,可知《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中“益州”不单指成都一市。
C. 虽然赤壁之战古战场的具体位置有诸多争议,但专家们都支持原蒲圻市为战争发生地,促成了该市成功更名为赤壁市。
D. 中国地图上一个个城市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政治、文化内涵,不同时代的中国人追求的人文精神我们可以从中探寻。
3. 文中划线句子“余杭系百越语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无关。”下面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此观点的一项是
A. 通过溯源发现,与大禹相关的地名,大多是源于人们对英雄的崇拜怀念之情,余杭并不是大禹治水之处。
B. 远古时代的夏部落联盟活动地区,大致西至今河南西部和陕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交界地。
C. 夏禹生活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较低下,交通闭塞,大禹不可能同时活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处地区。
D. 记载说“余杭”本为禹杭的《余杭县志》成书于清朝嘉庆年间,出现的时间远远晚于大禹治水发生的时间。
4. 结合文本材料,请概括中国古代地名的命名缘由。
5. 本文在讲述地名文化时能够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黄河自元代开始在开封地区泛滥”有误,原文是“自元朝以来,开封地区黄河水患愈发严重”;
B.“最早记载了关于‘武陟’两个命名的说法”有误,文本“它的命名有两种说法,最早的说法见于明万历年编撰《武陟县志》,此地因是周武王进军克商,提牧野之师,兴兹土之地,遂名‘武陟’。而另有一种说法则认为‘陟’有登高之意,可能是武王进军途中在这里登上一座高山而命名”,原意是《武陟县志》的记载是两个命名说法之一;
C.“‘牧野’这一地名由专指变成了泛指”有误,原文“牧野之战前并非专有名词,而是相对殷都朝歌而言的位置”“但牧野之战后,‘牧野’就专指这一块地区”应该是由泛指变成了专指。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
崔立
少年是在一个上午,蹑手蹑脚地走出图书馆。图书馆外,是一条步行街。步行街上,来来往往走过人群。阳光下,天并不热,但少年的额头上微微沁出了汗。
少年的头一直低着。从阅览室门口,直至走到步行街的每一步,少年都小心翼翼,脸上带着惊慌。倘若有谁呼喊少年一声,少年恐怕都会被惊住,暴露出他那不想暴露的东西。
少年远远地朝身后的图书馆望,确定安全了。少年如释重负般的,整个人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