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930字。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恽南田语)。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防思(即洪昇,《长生殿》曲本的作者)久于新城(即王渔洋,提倡诗中神韵说者)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论诗,防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麟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麟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象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麟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鳞《免胄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象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汉画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戏剧表演)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鉴》(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材料二
“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按照宗白华的看法,艺术意境创造的审美本质在于“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里,艺术意境内在的“情”“景”统一,被更加深刻地表述为与特定文化意识相一致的意境创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论》是中国第一篇成体系的美学论文,体现了“虚”和“实”辩证统一的审美思想。
B. 荀子指出,“全”和“粹”要辩证结合,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辩证地统一,才能谓之美。
C. 善于利用象征等手法,以部分展现整体,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 方士庶认为中国绘画艺术超越了简单地摹写自然景物,而追求虚实统一的审美意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绘画和舞台表演均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呈现的背景大多是简洁空灵的。
B. 艺术是生命精神 表现形式,中国的艺术家一直致力于把握审美对象的生命本质。
C. 笪重光认为,当虚实安排位置相反时,有画的地方显得多余,无画的地方成为妙处。
D.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审美本质符合“虚”“实”的辩证性,使得宗白华肯定其独特性。
3. 结合材料一的观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实结合手法的一项是( )
A. 齐白石的一幅画中只有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
B. 《红楼梦》中对联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C. “断臂的维纳斯”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D. 《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他摇曳的舞姿令观众“神游”江上。
4. 洪防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有关“全与粹”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 贾岛《寻隐者不遇》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试分析其中“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西蕾的孩子①
(美国)凯特•肖邦
天气晴和舒适,瓦尔蒙德太太坐着马车去看德西蕾,还有她的孩子。她已经有四个星期没有见到他们了。
想到德西蕾都有了孩子,瓦尔蒙德太太不由地笑了。好像就在昨天,德西蕾自己还是个孩子呢。当时,瓦尔蒙德先生骑马经过大门,看到她躺在大石柱后面的阴影里,睡得正香。瓦尔蒙德太太相信,是仁慈的上帝见她没有亲生骨肉,便把德西蕾送来做她的孩子,享受她的爱怜。眼见这姑娘年岁渐长,出落得美丽优雅,并且温柔贤淑,成了当地女性的楷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