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900字。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方言是语言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各地域之间的地理隔被打破,人类的社会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因此形成了空前活跃的语言大交流格局,使得各地方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甚至走向濒危和消亡,严重地威胁到了方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了“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的口号。2015年至今,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和财政部的支持下,以曹志耘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顺利开展,全国共调查了1289个汉语方言点和429个少数民族语言点,另外,还出版了一系列方言文化成果,如《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中国濒危语言志》。2022年9月29日,“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发布了《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第二辑)20册新成果。这些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方言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了力量。
一个地区的方言文化是维系人民群众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唐代诗人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他们所表达的都是对乡音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铭记于心的浓浓的家乡情怀,这种情怀毫无保留地通过方言文化展示出来。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平衡的“方言生态”。所谓“方言生态”,指的是一种语言内部的个体语和共同语既排斥竞争,又合作共赢的关系。随着推普工作的深入,普通话业已占据语言主体地位,而作为地域变体的方言,其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方言生态”失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使方言文化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共同创建“方言生态”之美。
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包含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上述两类正是方言文化的重要体现,例如民间山歌、禁忌语、口头故事、地方戏曲等等。
方言文化和国家语言战略安全也存在密切关系。新时期和新形势下,语言安全对于保证民族命运和国家兴旺发达也同样重要。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有着深厚的本土气息,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能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为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第2版),全国共有十大汉语方言,且各方言内部又存在不同片区。我们不难看出,汉语方言数量多,且分布范围广,方言文化资源也异常丰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还很难对方言文化做到面面俱到的保护和传承。面对新时期和新形势,我们应该分清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次方向。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做好规划,充分利用新时代新媒体,完善方言文化的宣传、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升方言文化在新时期的影响力。广大人民群众也应该自觉地加入到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去,说好家乡话,讲好家乡故事,使方言文化永续流传。
(摘编自冷志敏、黄晓东《新时期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材料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那么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所以,仅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我们也需要保护方言。
在全球化时代,希望依靠行政力量来保卫方言,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可以借助行政权力对于方言的尊重和敬畏,让方言消失得慢一点,或是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与传承方式。比如,在城镇化进程中,适当保留一些“乡音化”的地名;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对那些与方言有关的地方特色文化项目给予必要的扶持;而在社会层面,消除对方言的歧视很有必要。
到底如何对待方言,其实并无多少深奥的道理可辩。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的还是一个社会对文化多元性乃至亚文化的包容度。特别是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社会,方言或是维系乡土与城市联系的精神与文化纽带。
(摘编自光明网《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言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各地域之间的地理隔阂被打破严重地威胁到了方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等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情,这说明方言文化能维持人民群众的情感和身份认同。 C.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导致方言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方言生态”失衡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积极促进方言文化多样性发展。 D.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语言大交流格局的形成,这会影响一个社会对文化多元性乃至亚文化的包容度。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言文化和国家语言战略安全存在的密切关系,是我们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的主要因素。 B.积极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就能使方言文化朝着多样性方向发展,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平衡的“方言生态”。 C.方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文化资源丰富,我们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更加细致人微,力求尽善尽美。 D.一些地方曲艺拥有其独特的魅力,一旦方言衰败,这些地方曲艺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终将走向凋零。 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对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一项是(3分) A.重庆街头出现的“重庆方言”墙,将极具重庆特色的“乡音”展示在墙壁上,让重庆市民寻觅到属于这个城市过去的情怀和记忆。 B.上海方言演绎的“锣鼓书”,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地方特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C.“胸是炒鸡蛋、王五井儿……”最近北京话的“吞音”在网上火了,上述词汇翻译过来就是“西红柿炒鸡蛋、王府井”,这些词汇一经念出便引发众多网友跟读。 D.河南某景区推出快板、豫剧、相声、民歌等体验活动,独特的语言魅力,丰富的文化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其中。 4.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列举众多保护方言文化的措施和成果,是为了证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B.材料一中提到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内容,是为了说明方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C.材料二中提到依托于方言背景的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是为了论证保护方言文化的意义。 D.材料二中关于对方言文化保护工作的相关论述,说明借助行政力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方言文化的保护难题。 5.方言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当下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有何现实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叛徒 蔡晴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湘赣两地的党代会上。
会议开了三天。在中间的一天,他还代表浏阳工委在会上发了言。这样,通过打听,我知道了他的姓名,叫彭彬。
会议结束后,我被上级领导派往浏阳地区主持军事工作。秋天,我们将在湘赣搞一次大暴动,也即后来所说的“秋收起义”。暴动想要成功,工人纠察队和农军将会成为重中之重。
在我出发那天,领导提出让唐世俊同志沿途护送我。小唐可是我们队伍中赫赫有名的神枪手,他武功超群,无人能敌。然而,我谢绝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