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680字。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要概念指向的是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文明的发展与转型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文化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的标志,只有文化的转型才能实现文明的转型。当代中国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文化是什么?学界曾经概括过一万多种定义,进而归纳到一个共同认知:文化的核心是人。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化就是文化,文化学就是人学。人作为文化的核心,其生活就是文化的表征。百姓生活是文化变迁的鲜活演示,文化发展创新也无不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文化是吟诗作赋,更是柴米油盐:台上的故事是文化,台下的生活亦是文化。因此,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讲,文化的问题就从是什么变成了我们需要什么?去年淄博烧烤火遍全国,从机构到民间,各种研究分析给出了很多理由。如果单凭一个淄博现象还不足以让我们看清楚文化的动向,那么接下来一个个的文旅爆款、一个接一个火起来的城市,应该可以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从淄博烧烤到贵州榕江“村超”再到“尔滨现象”,人潮涌动之处是欢声笑语的热闹场景,更是安定祥和的人心愿景,可以说国泰民安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成为最大的文化感召力,无论是古老的淄博齐文化、新奇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还是融合中西的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都因为有了家国文化的底色才融入了国人的情感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人间烟火气最抚世人心,民众用行动作出了文化的选择。
  文化除了有共通性,还存在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主要来自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价值观念到情感表达,从理性思辨到感性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人。因此,文化传承不仅有看得见的工艺、戏曲、文物、民俗仪式,更有看不见的观念、理想和规范。比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礼乐文化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生活,《礼记》开篇“毋不敬”,以礼释敬,成为中国人崇尚的文化性格。基于道德理性的“礼”作为行为规范,基于审美感性的“乐”作为心灵育化,一刚一柔相济并施,超越地域和时间,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标志。直至今天,从淄博 的“好客”到哈尔滨的“客”,各地文旅用招待家人一般的敬意、对待亲人一般的诚意高得 了大众青睐,被礼乐文明滋养的中国人又在续写着新时代的礼乐文化。
  传承是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延续文化命脉的前提,而创新更是文化生生不息发展的保证。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如果说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艺术团体都已经展开了积极行动,那么在文化创新的赛道上,民众的力量同样不可等闲视之。民间力量中既有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更有广大的民众。比如在自媒体的领域中,民间力量就较为活跃,从题材内容到手法形式再到技术手段,都生动展现了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更为广大的民众一方面作为受众,其观看和喜爱推动着创作者们的持续创新,另一方面,他们又身体力行地把创新文化的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当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从镜头中到景区和街头,从国内到国外,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穿着汉服的人。我们感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感慨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新的文化生命体展现了新特点和新品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形态,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时代精神。民众是文化的践行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新的文化生命体正在民众生活中扎根生长,并表现出发展迅速、充满活力的态势,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青年力量的加入。当代青年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转化为文化创新的智慧和行动,无论是学习研究、挖掘传承还是创作传播上,他们以活跃的思维、开阔的想象、充分的自信、丰富的综合技能,成为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主力军。
  (摘编自周纪文《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哲学审视》)
  【链接材料】
  “中华战舞”——英歌舞再次火“出圈”。表演的队员们个个都是年轻人,身着英歌舞服饰,脸上戴着面具,手拿英歌棒随着节拍左右敲打,期间还在现场表演起了街舞,与传统潮汕英歌舞看起来大为不同,引起众多网友议论。有网友表示,“这种改编不好”。还有网友表示,“还是挺有新意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与文明关系密切,文化发展是文明发展的标志,文化转型才能文明转型。 B.人就是文化的核心,人化就是文化,文化学就是人学,文化就是生活的表征。 C.民众是文化的践行者和创造者,民众的力量在文化创新赛道上发挥重要作用。 D.青年力量的加入,可以让新的文化生命体表现出发展迅速、充满活力的态势。 2.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别是当代中国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魂脉和根脉,两者 在文化传承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B.文化塑造了中国人,可见在文化传承上看不见的观念、理想和规范,比看得见的工艺、 戏曲、民俗仪式等作用更大。 C.在景区在街头,在国内在国外,汉服成为流行文化,穿着汉服的人越来越多,可见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D.活跃的思维、开阔的想象、充分的自信、丰富的综合技能,使中国的当代青年成为文化 发展与创新的主力军。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梳理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作用来解决问题。
  B.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新的文化生命体”这重要概念,然后对其概念下定义。
  C.文章举淄博烧烤、贵州“村超”、哈尔滨“尔滨现象”等事例,有助于认识文化动向。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在第四段突出传承与创新的差异,强调两者的重要性。
  4.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文中第二段关于“文化”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与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以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 量水平,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为人间烟火气助力。 B.一个土陶泥炉,一张铁丝网,一壶沸腾的红茶,一团燃烧的炭火……家住广州的杨蕊在 自家天台上,和朋友们办了一场“围炉茶话会”。 C.农历正月十六,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热闹非凡,当地特有的民俗活动——“跑马排”上 演,村民骑着马来回飞奔,吸引众多游客观看。 D.生活在我国的大雁,可能会选择远渡重洋,排成“一字形”或者是“人字形”向南迁徙, 有的跑到澳大利亚去越冬,大雁的迁徙延续至今。 5.请依据文本和链接材料,简要概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京华烟云(节选) 林语堂
  阿满从小就懂事。丫鬟一出嫁,她自然而然地接过来照顾妹妹阿眉的责任。做大姐并不是一句空话,对弟弟妹妹要有一个明确的道德义务感。母亲木兰在不知不觉中,要让女儿阿满受她自己从母亲那儿接受的那种训练。逐渐长大的女孩子照顾小孩儿,可以获得天赋母性的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