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6960字。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内较早用“错位”理论研究小说的是孙绍振,他凭借着自身的艺术直觉,对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感性体悟和理性升华,提出了不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独创性的“错位”理论。孙绍振认为:“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性格也依赖于人物心理拉开距离的趋势,而环境则是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轨,构成拉开距离的条件。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小说中人物自我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口”错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心错位”。如果人物只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采取行动,而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环境氛围一致则缺乏自觉意识,又会形成人物与氛围的感知错位。
孙绍振对“错位”理论做了一个逻辑性的概括:“小说的情感系统是一个(多方位的)动态系统,一个方位的‘错位’,引起了另一个方位的‘错位’,这个层次的调节又引起了另一个关键的‘错位’。在表层上好容易达到了平衡,在深层结构上又因拉开了距离而失衡,在深度上达到统一了,可在表层又因心口误差(错位),使情感系统远离了平衡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复合的、多维的立体的情感系统的每一个方位、每一个层次的错位,都要引起全部系统的一切方位的反馈和调节。粗浅地说,在一定条件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多维情感结构,各种情感在性质和量度分化的程度与小说的审美价值成正比,各种情感错位差距越大,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情感错位的距离越小,艺术感染力越弱。”
(摘编自上官文坤《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材料二:
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评价之困难,脂评曾经以一连串的“说不得”来感叹。不过,日前有人发文对作为暖男的贾宝玉大加笔伐,认为贾宝玉“对世间女子尽心爱恋呵护,可除了‘有心’之外,他的爱浮于表面,能量极低,甚至反而给女孩子们带来灾难”。类似这样的判断其实是深刻地反映出该论者不理解当时社会语境,也缺乏对曹雪芹独特艺术匠心的体会。
《红楼梦》围绕着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展开贾宝玉等人的故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因此人物心理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
B. 孙绍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小说的各种情感错位差距往往与它的艺术感染力成正比。
C. 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小说情感结构是多维的,“情感”错位往往是一种复合式结构。
D. 如果贾宝玉和林黛玉一直“心心相印”无矛盾,可能就无法拉开人物的心理距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错位”,而“错位”理论其实只是一种小说研究的策略。
B. 读者理解了当时的社会语境,领会了作者的艺术策略,就能对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断。
C. 《红楼梦》中贾母听才子佳人故事时的一番反驳,表现出了她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
D. 读者误读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往往是忽略了现实语境与艺术策略的相生相克。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阿Q正传》中,阿Q直到临死前还在遗憾判决书上代表死刑的圆圈画得不够圆。
B. 《琵琶行》中,白居易因听了琵琶女自诉身世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
C. 元妃省亲时,身处于鲜花着锦、富丽堂皇的大观园中,始终泪流不止,心情哀苦。
D. “三打白骨精”能让读者记忆深刻,原因在于拉开了唐僧师徒三人间 心理距离。
4. 请结合材料一,提取“错位”理论的信息要点。
5. “作者有意要在贾宝玉等人的身上尝试一种年龄错位的笔法”,这种笔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人物心理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错。根据原文“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可见应该是“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错位’理论其实只是一种小说研究的策略”错,材料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祝福(节选)
鲁迅
(一)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