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060字。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4年7月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顶: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脑科学与教育结合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对验证与发展教育理论发挥了巨大作用。
脑科学研究通过定位技术分析了认知过程涉及的各个脑区,明确了各脑区的作用与功能,将思维过程与大脑神经活动相联系,将抽象的思维与具体的神经功能相关联,促使思维过程可视化,从而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物质条件。此外,对脑区的研究还发现情绪在提升认知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科学已找到了情绪影响认知效率的途径,明确了杏仁核在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情绪会导致杏仁核释放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调节海马活动、重塑神经组织,从而影响记忆的编码和巩固。此外,情绪还会通过影响注意力和决策能力等因素左右认知效率。上述脑科学的研究提示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
研究者发现,在大脑神经元数量已定的情况下其突触数量会产生变化,并在四岁左右时其数量达到高峰。对动物开展的实验也证实了发育存在关键期的结论,譬如视觉正常的猫在幼年时被遮住眼睛,成年后把遮挡物取掉,猫的视觉无法恢复,会一直处于失明状态。类似的实验均表明,语言、视觉的发展也存在关键期,一旦错过发育的黄金时期,就难以恢复。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似乎为脑功能恢复的研究带来一线希望。科学家发现某些脑区,包括对学习、记忆起关键作用的海马区,终身能产生新的神经元,即大脑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一方面要强调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利用关键期充分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应该是贯穿终身,努力是能够换来能力提升的。
研究显示,适宜的刺激及舒适的环境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原因是适宜的环境有利于神经元突触的形成。动物实验证实:将小鼠置于含有适宜刺激(丰富的玩具、宽阔的场地)的环境中,其突触数量比一般小鼠高出20%左右,这是由于适宜刺激会影响海马突触发生,从而对神经环路造成影响。此外,科学家利用脑电波对大脑的研究也发现,在放松状态时产生的α波最有利于个体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为学生学习营造适宜的环境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压力适中的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研究表明,当学生长期处于压力条件下,会抑制其大脑形成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能力。但压力并不都是有害的,科学家发现压力会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这些激素增强了大脑对相关事件的记忆。因此,过强的压力或长期处于压力的氛围下是有害的,有适度紧迫感的压力可能是有益的,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压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在脑科学的视角下揭示学习的本质,不同科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例如Sprenger指出学习本质上是通过放电形成电化学回路以促进神经元建立连接的过程,Gazzaniga等则认为学习和记忆与神经元间突触接触强度有关。总结归纳,对学习本质可做出如下定义:个体受到刺激后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增强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强度,形成了新的神经网络,使得脑内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促进个体对变化的环境作出适宜反应。学习过程是个人经验反馈至大脑,形成新的神经网络而影响个人心智、行动,并促成新的个人经验产生的过程。探讨学习本质和学习过程,有利于研究者和教师从脑科学层面了解学习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习的发生以促使学习效率的提高。依据学习本质的定义,明确了教学本质:基于丰富情境的创设,控制与提供必要的刺激,促使学习者的大脑在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特定的神经环路,将外界知识不断内化,进而建构个体的经验知识。基于脑科学研究提出的教学本质,可为教师教学提供科学建议。
(摘编自杨聆、禹娜、李增娇《脑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大脑的活动可以被认为是非常复杂的动态网络,近几年新的研究技术手段使得我们可以从毫米或毫秒级别上来研究脑的动态,就像把整个大脑呈现为3D动态图,用视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脑科学研究发现情绪在提升认知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
B. 语言、视觉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一旦错过发育的黄金时期,就难以恢复,因此要利用好关键期帮助学生发展能力。
C. 压力对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过强的压力或长期处于压力的氛围下是有害的,但有适度紧迫感的压力可能是有益的。
D.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类个体的早期教育经验有可能对表观遗传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改变孩子的认知能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有关脑科学的研究实验,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B. 在脑科学视角下揭示学习的本质,不同科学家虽有不同理解,但对它的定义相同。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说明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D. 我们要想最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必须让脑科学界和教育界更密切合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B.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
D.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 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提到的脑科学和教育结合产生的研究成果的一项是( )
A. 了解认知活动 B. 把握学习关键期
C. 掌握教学本质 D. 研究记忆方法
5. 脑科学研究对当下教育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进而改变孩子的认知能力”错误。根据原文“比如父母早期是处于饥饿状态或是噪声污染状态,这些是否会通过表观遗传改变孩子的认知能力?不管是在脑科学界还是教育界,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可知,原文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未给出确定的结论,选项将未然表述为已然。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渡河(节选)
沈从文
辰河中部小口岸吕家坪,河下游约有四里一个小土坡,名叫“枫树坳”,坳上有个滕姓祠堂。祠堂前后十几株老枫木树,叶子已被几个早上的严霜,镀上一片黄,一片红,一片紫。祠堂位置在山坳上,地点较高,向对河望去,但见千山草黄,起野火处有白烟如云,村落中乡下人为耕牛过冬预备的稻草,傍附树根堆积,无不如塔如坟。河下船埠边,有从土地上得来的瓜果、薯芋,以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