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09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环境史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迄今在国际学术界得到长足发展。那么,如何理解环境史兴起和发展的意义,这是一个有不少解释和答案但依然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窃以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需要从根本上深入展开,亦即探寻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明了环境史的特色和史学意义。
探寻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需要从环境史兴起的根源上讲起。一定意义上,环境史是一些美国历史学者在环境问题严峻以至被称为“生态危机”这一现实压力下,开始接受生态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人类事务”而兴起、发展的。
自然,是环境史及其研究的根本所在。乍看起来,由于环境史学者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他们对“自然是什么”似乎莫衷一是,各执己见。无论如何、环境史学者逐步学会如何突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成见,懂得向科学家尤其是生态学家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求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更完整地思考、辨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撰述相关历史。
环境史学者从生态学家那里获得真知灼见,认识到自然是人类无法创造的一切。他们还发现,“河流、城市、农场、空气和海洋的状况总是在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或更糟;无论我们喜欢与否,都会拖着我们前行。”他们还从历史中领悟到自然与人类如何相互作用,尤其是通过“脆弱性”认识到它们如何“交相害”。一方面,自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脆弱,“我们很容易受到大灾难和几乎看不见的小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也具有脆弱性,容易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环境问题或“生态危机”的出现和加剧即是明证。
此外,环境史学者还从科学家那里学到了质疑、挑战和批判的精神。他们询问并探讨:过去的科技如何影响了生态系统和健康?过去的人们如何思考自然及其在自然中的位置,今天的人们如何思考他们的生态状况?是什么样的社会和政治力量,什么样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将我们带入了这个环境危机的时代?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环境史学者不断重新诠释历史。其中,最为根本的,亦即在历史中发现自然或自然入史,这是环境史学者的使命。由此,环境史学者将以往史学家熟视无睹的自然要素与他们耳熟能详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单位有机地整合起来,紧紧围绕人类与自然其余部分的复杂关联及其变迁,深入揭示一切过往的复杂性以及人和自然的脆弱性,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研究的主题和时空范围,一部部新的历史由此得以问世,其中蕴含了环境史学者的诸多创见。
(摘编自梅雪芹《环境史研究的西方缘起及其根本问题》)
材料二:
在漫长的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史上,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从那时起,地球生态系统进入“透支模式”,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导致自然环境破坏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一味赞美和欢庆人类对大自然的胜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认为环境史研究是在上世纪人类遇到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情况下兴起的,是国际性的学术研究。
B.虽然环境史学者并非都出身于历史学家,对“自然是什么”的认识不完全一样,但他们都力求更好地认识自然。
C.材料二认为,导致环境被破坏和生态危机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社会精神力量增长的速度落后于物质力量。
D.在历史学研究领域中,每当学者遇到新难题、面临新挑战的时候,都只能从回溯历史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从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入手去深入地思考和讨论,我们才能更加明了环境史兴起和发展的史学意义。
B.若环境史学者不向科学家学习质疑、挑战和批判的精神,就不会产生众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疑问和思考。
C.在20世纪70年代前,人们更多的是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没有对自然资源匮乏和生态系统恶化的忧惧。
D.长期过度细化的“分科治学”,使学者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习惯存在严重缺陷,导致他们的研究工作盲目无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环境史学者应向生态学家学习”观点的一项是( )
A.环境史学者向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学习,懂得了土地本身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不应是土地征服者,而应是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
B.环境史学者向美国环保运动的先驱雷切尔•卡森学习,知道了所有环境问题背后的基本信息是,人类对大自然其余部分的所作所为也会落在我们自己头上。
C.环境史学者向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学习,认识到地球上自然界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
D.环境史学者向英国环境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学习,明白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周围物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
4.材料二第五段在论证语言上有“严密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学者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引领学术新潮流)。”当今环境史学者怎样做能称得上“预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锦衣(节选)
莫言
秦兴邦上。
秦兴邦 (唱)越重洋返故乡不畏艰难,举义旗杀狗官重任在肩。星官兄设巧计瞒天过海,但愿得大功告成天遂人愿。
王婆、王豹上。
秦兴邦 大哥大嫂借光了。
王婆 哎,骂人哪?(指王豹)这是我娘家亲侄子,我是他亲姑姑。
秦兴邦 (抱拳作揖)恕小人眼拙,得罪了。
王豹警觉地打量着秦兴邦。
王豹 我说这位先生,您风尘仆仆,一口外县口音,您到俺这穷乡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