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100字。

  2023学年第二学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散文或小说在叙事抒情方面,往往要用许多文字描写事物的具体细节。而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抒情的时候,强调和追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千里莺啼绿映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材料一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名篇佳句信手拈来,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B.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以少总多”,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万取一收”,都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重点突出、高度概括。
  C.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就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
  D. 在杜牧 《江南春》中,诗人发出了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中体会和感受出来。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因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所以诗歌语言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B. 在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比较“木叶”“落木”“落叶”“黄叶”等词语的不同,细致分析了每个词语带给读者的不同联想,目的是证明“木叶”最好。
  C. 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诗里,“木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D. 周邦彦《满庭芳》中的“午阴嘉树清圆”不能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因为这样改后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个人遭际的感伤,用“戎马”来代指战争,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B.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且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是千古名句,曹植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像海潮一样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这里用“树”字而不用“木”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C.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只用了“一一”两字,就描绘出了荷塘之上荷叶亭亭出水,风过处,荷叶一片一片舞动起来的动态,精练传神,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D.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千古”二字高度概括,道尽了历史上的无数风云人物随岁月消逝的境况,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4. 材料一的第二自然段讲“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体是什么?作者如何展开论证的?
  5. 两则材料都涉及“诗歌语言”,在内容上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一旦……就……”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可知,原文说的是“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选项绝对化为“一旦……就”,改变了文意。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