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712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写在本卷上无效。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既然历史记录难以拒斥文学叙事,那么作为虚构性产物的文学作品是否就完全没有真实、客观的历史叙事的因素呢?一般认为,小说是最具有虚构性的。通常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如人物、情节、环境等大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属于文学叙事的范畴。但是,如果随便考察一部小说,会发现哪怕是最荒诞的小说也能找到大量历史叙事的影子,也有历史事实作为基础。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想象力和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固然,《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自然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可是作者对各种妖魔鬼怪和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集合了当时普通百姓的想象。也就是说,吴承恩虚构的妖魔鬼怪世界也真实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史记录。从中我们能窥探到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模式,这其中其实已经隐藏了思想史叙事的影子。另外,小说中的唐僧在三个近乎神仙的徒弟的帮助下去西天取经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是众所周知,这个故事的原型是玄奘西域取经,这也是文学虚构中的事实。唐僧经过女儿国无疑是杜撰的,但小说中讲述的穿越国界要获得通关文牒无疑是历史事实。这些都是这部文学作品中历史叙事的踪影。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涉及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问题。他指出《水浒传》中“鲁智深醉打山门”不是事实,但元朝以及明朝时罪犯得一度牒便可借佛门逃脱朝廷追捕却是事实。《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奉承新举人女婿”固然不是事实,但明清间乡曲人一旦金榜题名便成特殊阶层却是事实。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后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直到她父亲窦天章任廉访使窦娥的冤才得以昭雪。窦娥、窦天章等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情节都是文学虚构的产物,但,根据研究,这些作品中提到的司法制度则是事实,它们也都属于历史叙事的范畴。
由此可见,虚构的文学叙事当中同样可以找到客观真实的历史叙事的痕迹。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也并非与历史叙事绝缘。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如《史记》中“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历史场景细节描写就属于此类。有些则是受当时所处社会和文化的局限而造成的,有些则是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所故意采取的手段,等等。而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原因同样是多样的。有些是作者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有些是作品中无意透露出来的,有些则是情节设计或者人物塑造的必要,等等。
(摘编自李桦《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关系》)
材料二:
“叙事始于叙史”这一命题,不只具有事与史字义相通的自证逻辑,更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对中国经典文本的另一种应有认知是,历史是内容,文学是方法之一,而且这些所谓的文学方法,包含有近代学科划分等影响下的阐释意味。对此,可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同历史记录难以全然排斥文学叙事,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性产物,也或多或少具有真实、客观的历史叙事因素。
B. 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根本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因而历史学家只好发挥个人的想象以填补史料的空白。
C. 虚构的文学叙事中存在客观真实的历史叙事的痕迹,原因包括增强作品真实感、便于情节设计或人物塑造等方面。
D.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作者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有的是情节设计或者人物塑造的必要,等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窦娥冤》为例,印证文学叙事尊重历史事实对其构思的重要性。
B. 受近代学科划分等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内容,文学是方法之一,认为“叙事始于叙史”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
C. 对于历史叙事中的文学意味做出“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的判断,其原因是受历史小说的影响。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中心论点不同,两者的侧重点也不同,对历史叙事中的真实性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罗贯中《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情节框架基本符合史实与故事内容大量虚构辩证统一,善于浓墨重彩地渲染战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B. 在中国,历史叙事先于文学叙事,发达的史官文化造就了中国历史记述的独特存在形态,也决定了中国历史叙事以历史之真为核心的内涵基础。
C. 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榜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钱锺书评价《左传》中的“鉏麑之叹”)
D. 《史记》中,张良是本身存在的人物,但是他遇到黄石老人这件事是司马迁虚构的,这是因为司马迁对张良这个人有他的思想倾向,他赞赏张良善于忍耐的性格。
4.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请简要说明。
5. 史学家吕思勉说:“早期的历史内容总带有神话的性质,其后转为传奇和传说,至汉初,这类传奇和传说性质的材料仍不少,……今所传者,亦一则想象编造的故事也,断不容轻信为事实。”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根本原因是史料的缺乏”这一理解不当,属于歪曲原文信息,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表述是“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原文并非说“史料缺乏”是根本原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陷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的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