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500字。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网络文艺发展势头强劲,呈现活力充沛、影响巨大等特点。除原创网络文艺,文络再生产也蔚为壮观。文学经典彰显着中华审美的独特样式,其进驻网络,与原创网络文艺一道,成为网络文艺的主体内容。然而,文络改编尽管产量可观,内容仍芜杂参差,能够兼具艺术与市场的作品依然不多。如何做好文络时代的再生产,使其在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下真正焕发出新魅力,让文络空间产生“化学反应”,值得研究和重视。
在网络文络重塑了文学创作的环境,粉丝构成网络文学阅读主体,内容生产逻辑由传统文学的“作者中心”向“粉丝中心”转换。随着网络文学产业化程度的加深,IP改编、线下出版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文学创作的粉丝倾向。创作与阅读的双向转换催生了网文的类型化走势,文学经典再生产也随之陷入类型化创作的窠臼中。深受电影《大话西游》影响的网络小说《悟空传》曾引发网络文学风潮,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大话”风格的跟风戏谑之作。这部具有作者理想主义色彩的改编之作,引领了“大话”风潮,却没有推动个性化创作,兼具形式创新与立意高远的独创性改编作品乏善可陈。事实上,依托成熟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架构,文学经典完全可以成为新的网络创意类型的“开路先锋”,而不必在已有类型的怪圈之中兜兜转转。
如果说阅读的点击率引导了网络文学写手的类型选择,那么网络剧片的生产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数据分析的影响。近些年,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成熟,对于网络剧片的创作来说,大数据不仅可以精准分层用户,还可以精细捕捉到用户的内容选择,筛选出受众观剧高峰的桥段,淘汰受众快进跳过的内容。这些络剧片编剧与制作的依据,导致一些作品的生产逻辑从个体主导转向集体拼凑,改编后的故事仅仅是热门桥段的大拼盘,剧情架构不完整。这也是为什么在大量商业资本涌入网络影视制作领域后,虽然带来炫酷视觉冲击却无法带来精良叙事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充分尊重网络媒介生产的特性。数据分析无法也不应回避,但是在数据这一刚性参数指标之上,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网络文艺仍是一门叙事艺术,文学经典改编应该强化叙事创意,服从叙事艺术规律,强调叙事逻辑和人物衍生逻辑。
众网络文艺不同于传统文艺,其内容消费几乎完全依赖于粉丝黏性。因此,文络再生产有着不同于传统改编的本质规定。其创新性应接地气,即面向网络受众,要足够年轻化和通俗化。同时也应尊重网络媒介属性,弥合古典与现代的话语鸿沟,适应碎片化的视听要求,要有十足的“网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作主体可以隐没在大数据与点击率之下,我们既要立足大众趣味,又要倡导价值引领。网络碎片化的阅读与观看,不等于任意化的写作与破碎化的世界观。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秩序,提供的是一个多维的阐释空间,而不是一个可供肆意涂抹的白板。此外,文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审美风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样式,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网络文艺尽管主要面向普通大众,经典改编仍不应降低经典所蕴含的艺术水准和审美品位,相反应该借力经典,找到经典文艺作品与网络空间的结合点,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化身网络文艺审美风潮的引领者。
(摘编自赵敏《文络空间产生“化学反应”》)
材料二: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文化传播方式推陈出新,形态多样、异彩纷呈的文艺经典在网络上得以呈现。文艺经典的大众传播,将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艺既包括原创网络文艺,也包括文络再生产,具有活力充沛、影响巨大等特点,发展势头强劲。
B. 古代文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多维的阐释空间,我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无限拓展与延伸,不受任何约束。
C. 人们可以通过短视频、音频等方式了解经典、把握经典,这与细读经典获得的感受并无区别。
D. 互联网囊括了尽可能多古今中外的“智慧财产”,传播了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因此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的文络改编作品在产量和内容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短板,缺少兼具艺术与市场的优秀作品。
B. 粉丝对网络文学阅读和创作中都有重要影响,这使网文呈现类型化的走势,文学经典再生产也不例外。
C. 大数据技术能筛选受众观剧的络剧片的创作提供依据,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D. 我们要想从经典名著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和思辨之乐,可以多听听内行专家对经典的解说解读。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网文《朱雀记》以现实世界为模板续写《西游记》,讲述了一个少年成为佛的故事,把佛理糅杂在故事剧情中,别有一番滋味。
B. 电影《西游降魔篇》创新了故事架构,一反《西游记》以取经之路作为主体的传统,而是把收服悟空、八戒、沙僧作为主体。
C. 电影《倩狐传》对《聊斋志异》中聂小倩的角色进行了二度创作,并不拘泥于聂小倩的女鬼形象,而是将人物设定为被狐妖附身的普通人。
D. 电视剧《功勋》创新采用了单元剧的形式,凭借独特的叙事形式、克制的情感表达、精良的视觉呈现,满足了年轻观众的观剧需求。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互联网时代,如何推动文学经典再生产的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无限拓展与延伸,不受任何约束”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内容可知,古代文学经典不能肆意涂抹,也不应降低经典所蕴含的艺术水准和审美品位。
C.“这与细读经典获得的感受并无区别”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经典作品有一个基本把握”“部分经典通俗化的网络产品兼具专业性和系统性,给人的收获接近于经典阅读”可知,通过短视频、音频等方式了解经典、把握经典,与细读经典所获得的收获并不完全相同。
D.因果关系不当,材料二说的是“只有囊括尽可能多古今中外的‘智慧财产’,互联网才能担当起文化传播阵地的责任”。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 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