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000字。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后者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镌鑱(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
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
(摘编自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
材料二:“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分析欧阳修的观点时,分别从古代诗人创作规律、个人遭遇与情感关系两方面展开讨论。
B.许多宋代诗人认为,“穷于世者”往往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并对天地人生有更深刻透彻的认识。
C.深情而敏感的诗人深刻体验到忧患对于生命的意义,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D.心理失衡使诗人蓄积了饱满的情感,获得了创作驱动力,诗人之“穷”成为诗人不可或缺的财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古代诗人创作规律的总结是,真正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诗人屡经生活磨难之后才能出现的。
B.作者认为宋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C.一定程度上的缺失、痛苦、焦虑,也许是人生的苦难。这些缺失与美满保持平衡,可以避免走向灭亡。
D.诗歌创作,可以使饱和的心理能量得到释放、宣泄,降低紧张水平,这是改善心理失衡的最优途径。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材料都围绕“穷而后工”的核心概念展开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只用了举例论证。
B.两则材料都围绕“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最有价值之处,即生活与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探究。
C.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便可以证明这一点。
D.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
4.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文中“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了大量的佳作。
B.江淹年轻时郁郁不得志,后来官运亨通。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后江郎才尽。
C.王维在中年时亦官亦隐,过着惬意的生活,留下了《终南别业》这一传世之作。
D.屈原出身尊贵、官居高位,由于坚守理想信念,招致不幸,创作出伟大的《离骚》。
5.两则材料分别对“穷而后工”这一命题展开探讨,请简要分析两者论述角度的差异。(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芦花深处是老家
走过那弯弯的河堤,在芦花村六组的路口下坡,是一条两边长满白杨树的小路。小路的尽头,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松滋河;白杨树林尽头,小河边上,有一间破旧的瓦房。这瓦房,据说是当年在这块种地的老李头留下的,老李头无儿无女,他过世后,这房子就一直废弃着。现在这瓦房里住着我的婆婆——杨玉兰。
婆婆原先不是这边的人,是河那边杨家垴的姑娘。年轻时在河边洗衣服,识得芦花村的打鱼郎曾哲友,眉目传情,芳心暗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