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820字。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他对《红楼梦》叙事冠以春秋笔法,便是善用微言曲笔。一切叙述都是客观的,读者对于客观叙述文字经过反复玩味才能探幽索隐,弄清楚作者真意所在。
  《红楼梦》的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曹雪芹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的故事,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如何,首先要向读者交代,但曹雪芹并不直接出来叙述,而是让京城的古董商人冷子兴来讲述,即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其中提到贾宝玉,说他衔玉而生,聪明乖觉,偏偏喜欢女儿、厌恶男子,将来是色鬼无疑。冷子兴担任叙述者,但他并不代表作者的观点。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用口叙述,这是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作者委托作品中的人物用眼描述。冷子兴的演说,是对贾氏家族的宏观叙述,走近贾氏家族荣宁二府作具象微观的扫描,则是第三回由黛玉的眼睛来完成的。从荣宁二府的府第华贵气象和地理方位,到内院建筑、陈设和大家气度,都作了具体而传神的叙述,随着次第描述了贾母、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等人;又转入邢夫人和王夫人的小院,最后回到贾母的住所,用一双少女的眼睛描绘了第一次登场的“色鬼”贾宝玉。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如同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要多次皴染方能奏效。譬如贾宝玉,冷子兴说他是色鬼,林黛玉见他清俊风流可亲,第十四回北静王见他秀丽风雅,大有可为。综合各人所叙,便是贾宝玉的立体影像,而这恐怕才是作者的观点。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关键是两个“随意”。因为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水浒传》常是全知性的客观叙述,《红楼梦》却不同。上述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拜访各位长辈,见到各个姐妹,直到见到贾宝玉,叙述的视点始终在林黛玉那里,一切均为写林黛玉所见、所闻、所想。这一段的叙述者是林黛玉,视点既无转移的情况,内心隐衷的代述也仅限于林黛玉一人。我们细读《红楼梦》,不难察觉它的文本的主要成分是对话,心理描写并不很多,就是这有限的心理描写,也主要集中在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物。也就是说,作者没有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
  《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曹雪芹对此有高度的自觉,他在第一回谈到他的创作宗旨和方法时,就明确地宣言说,“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叙事善用微言曲笔,读者需要经过反复玩味才能探明作者的真正意图。
  B. 《红楼梦》中叙述者的角色常由书中人物担任,这样作者就隐藏在了叙事者的叙述中。
  C. 《红楼梦》叙述视点相对固定,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述者不随意进入角色内心世界。
  D. 《红楼梦》的叙事方式遵循春秋笔法,作者只是直接实录事件而不流露任何评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中,客观叙述有限知性的特点,所以读者在理解作品时,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叙述者的视角和立场。
  B. 《红楼梦》中冷子兴对贾宝玉进行了评价,但这并不等同于作者的观点,读者需结合其他叙述者的描述来理解宝玉的形象。
  C. 《红楼梦》的作者根据创作宗旨对情节和人物刻画的详略进行了有意取舍,这就是将实录和褒贬统一在“笔削”中的运用。
  D. 《红楼梦》的文本中,对话成分有很多,而心理描写则相对比较少,所以作者就不能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 下列各项中最不符合《红楼梦》善用“微言曲笔”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开篇作者自题:“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B.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贾琏“于世路上好机变”,第四十四回贾宝玉却说贾琏“俗”。
  C. 第十七回,贾政率领众清客以及贾宝玉到大观园内巡视题咏,展现了大观园景象。
  D.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每次看到 都是不同的景象,她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
  4. 请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5. 根据材料的观点,请分析《红楼梦》中作者是如何隐含地表达对林黛玉的偏爱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文官的死
  [俄]契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名叫伊万•德米特里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戏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眼睛上的望远镜,低下头去,于是……啊嚏!!!诸位看得明白,他打了个喷嚏。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