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060字。

  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有人说,现代社会物质丰富,还有必要再提勤俭节约吗?这种论调显然是对勤俭节约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如今,尽管我们的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许多人都不愁吃不愁穿,但勤俭节约的观念和习惯绝对没有过时,也绝对不能忘记。
  往小了说,勤俭节约、杜绝浪费是为了节约,是为了珍惜身边的每一寸资源;往大了说,勤俭节约是适度、节用、合理的生活和发展方式,是对劳动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包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道德品质,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对子孙后代的负责。
  即便处在安逸的环境里,我们也要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要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危机,提前做好准备。“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之所以我们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正是因为好几代革命先驱筚路蓝缕,奋力拼搏,绝不能不思进取而白白挥霍掉。况且,从日常餐饮到社会生活各领域,浪费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从粉丝“倒奶打投”事件,到粉丝打榜攀比成风,种种浪费现象都在向我们敲响警钟——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迫在眉睫。
  “勿以善小而不为”,杜绝浪费行为要将勤俭节约的观念根植于心、渐践于行。比如,我们倡导“小餐桌、大文明”“光盘行动”,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有利于引导群众树牢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价值观念,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
  (摘编自刘琛《让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材料二: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谈到勤俭话题时指出:“杜绝铺张浪费之风,重申勤俭节约之风,确是一记当予敲响的警钟。”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今天,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艰苦奋斗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土地革命时期,党和苏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勤俭节约包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道德品质,我们要将勤俭节约的观念根植于心、渐践于行。
  B.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勤俭节约的优良党风带动民风。
  C.党员干部弘扬勤俭节约之风需要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从自身出发,率先垂范。
  D.领导干部需把良好家风的培育摆在重要位置,严格管教好家人,如果家风好了,官员自然就不会落马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由总到分再到总,论述了弘扬勤俭节约之风,党员干部、革命军人要率先垂范,起带头作用。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使文章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内容更加丰富。
  C.“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从日常餐饮到社会生活各领域,浪费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因此要引起重视。
  D.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对于这一点每个人都要有清醒的认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B.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下》
  C.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D.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4分)
  5.新时代下如何弘扬勤俭节约之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