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5290字。
山东省枣庄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4.07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用特创论的观点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
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但是假如说每一物种却是独立创造出来的话,那就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如何构成了自然界的一条法则。
许多其他的事实,据我看也可用这一理论予以解释。下述现象似乎十分奇怪: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高地上的鹅很少或根本不游泳,但却具有蹼状脚;一种像鹅的鸟却能潜水并取食水生昆虫;一种海燕具有适合海雀生活的习性和构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个物种总是力求扩大其个体数目,而且自然选择总是要求缓慢变异的后代去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根据这种观点,那么上述的那些事实,不仅是不足为怪的,甚至是意料之中的。
(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舒德干等译)
材料二:
这样看来,灭绝现象没有达尔文想得那么简单。以恐龙为例,如果达尔文关于生物为生存环境而竞争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物种形成的速率将如他所料,与物种的灭绝达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龙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了;迄今为止,从未在比马斯特里奇白垩新的地层中发现过恐龙化石。是哺乳动物杀死了恐龙?几乎没有人真的这样想过。当时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它们的生活环境与
1. 对材料一划横线 句子逻辑思路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选择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使同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形成差异特征。
B. 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规模更趋增大,打败较不占优势的类型,导致大量物种灭绝。
C. 许靖华教授认为生物的演化不全是缓慢、匀速进行的,而是有两种速率,包括平静期与爆发期这两种类型。
D. 环境巨变引起了奇珍异兽 大规模灭绝,因此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有错误的,适者生存也就没有了什么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可以解释生物的演化、改良、灭绝,以及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等生物现象,而特创论则不能。
B. “自然界中没有飞跃”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证明,正说明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
C. 材料二最后一段,许靖华教授对达尔文“适者生存”学说的现实意义质疑,并指出不能忽视环境对物种生存能力的影响。
D. 这两篇文章论证严谨,不可否认其在当时的真理性,他们不畏强权、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4.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约在40亿年前,地球最早的生命是一群古老的微生物,当时的地球环境还很恶劣,这些早期的原核生物几乎都对于极端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
B. 寒武纪之前,地球的海洋中就已经开始出现复杂的生命,生命的演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的“爆发”可能是数千万年甚至是上亿年的积累。
C. 奥陶纪晚期,全球突然进入到非常极端的冰河时期,海平面迅速下降,病毒和寄生虫大量繁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大量物种灭绝。
D. 当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的生物,外来物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5. 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反驳达尔文的观点的?请从内容角度加以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图表的能力。
前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排除AC;
“满足数量不断增加 需要”是“变异后代占据更多生活场所”的目的。不是“物种过度繁殖”的目的,排除B。
只有D项符合。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魂枪①
老舍
①沙子龙的镖局②已改成客栈。
②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