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710字。

  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人士大夫在诗词中常表期待归隐田园和山林之意,而诗词中也常言向往寄身江海。但不同于归隐田园的躬行实践,诗人的江海余生,侧重彰显漂泊中的自由洒脱,是对“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想象。
  首先,“江海”作为常见意象,除实指江河湖海外,也表心胸开阔、才情过人之意。当江海表隐逸之情时,最典型的表达是终老江海。这非文人骚客的独有想象,孔子就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因失意而欲退隐是文人常态,但终老江海中更重洒脱之意。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便非常典型,因遭遇挫折而想扬长而去。另一范例是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李白与苏轼的想象潇洒且快意,这固然与两人性格有关,但即使柳宗元也曾言“幸因解网入鸟兽,毕命江海终游遨”。显见诗人的江海余生不仅意欲逃离尘劳,更期待寄身江海后的超脱。
  在这类想象中,“江海”常与“五湖”结合。越王复国后,因其“可与履危不可与安”,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李白尤爱此典,翩然而去的范蠡,实现了他“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理想。范蠡“乘轻舟”而去,故“小舟”“扁舟”也是高频意象。“扁舟”虽自由,却只够容身,不能如陶渊明所言“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驾扁舟于江海间,不再附着权力体系,也不留恋私人情感。
  诗人想象“寄余生”的“江海”,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水域,不论人生失意还是功成身退,都能于其中彻底远离尘世纷扰。
  其次,将江海余生与归隐田园相较,更能显其差异。固然二者都意在脱离仕宦尘劳,不再被其束缚,从而掌握人生自主性。且从可行性言,似乎都可付诸实践。但江海余生中,不论是“江海”“五湖”还是“扁舟”,都非具象所指,也非实际规划。以苏轼为例,他多次表示人生远景是和苏辙“归田”,其言“老去归田只此身”,又说“归田计已决”,后来苏轼也确实在宜兴买地。所以归田操作性强,也不乏陶潜般的践行者。再看“江海寄余生”,则更像是江边那个寂静深夜里倏忽而至的念头,只是暂时忘却营营。
  即使“归田”也处于想象或设想阶段时,与想象江海也不尽相同。归田想象中常言及农事生产与乡居日常。陆游言“寓世极知均醉梦,余生只合老耕桑”;庾信则言“务农勤九谷,归来嘉一廛”。归隐田园指向避世,但生活居所和行踪依然有迹可寻。而想象江海余生时,生活气息并不浓郁。即使涉及细节,仍重在诗意化,如苏轼“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苏轼想象在小舟上食用菱角鸡头,感受明月相照。可见江海余生的日常只是诗意想象的载体。虽然田园牧歌和真实农事生产也相去甚远,但那多源于身份和视角差异下文人的艺术化处理。江海与田园相较,二者一虚一实。
  同时诗人对归隐田园与江海的归属感也有明显差异。通常前者言“归”田园或“归隐”山林,而想象江海时,苏轼等人言“寄”,更常见的动词则是“去”。“寄”与“去”都表明“江海”给人距离感,以及自身面对江海时的客体状态。“归”与“去”之间,既是诗人现实遭际和诗思的流转,也是对二者心理归属亲疏的差异。“归”田是农耕民族对土地和耕种的天然亲近,当遭遇失意,便想退隐到纯朴安心的山野乡居生活。而“去”江海,则是去他方开启新旅途,同时将现实困境及人世羁绊皆抛之脑后。田园作为可以回归的抚慰身心的温馨家园,是承接失意人生的最后归宿,而江海余生则是舍弃一切决绝而去,从此栖居于随心遨游的诗意远方。
  与归隐田园相较,江海将生活行迹的稳定性全然打破,不再遵循世俗价值和标准。“散发弄扁舟”,甚至连最基本的形貌礼仪也不复讲究,一切都“由己非由他”。换言之,漂泊江海是想象脱离既有生活轨道和权力体系,并在全新的生活模式中随心所欲。其不仅追求“归田”中心灵的出离和超然,更期待将身心从尘世全然抽离,这与孤身仗剑天涯的侠士殊途同归,皆在踪迹不定的漂泊中获得自由。所以部分言寄身江海的诗词,不仅突显洒脱恣肆,还不免负才任气的不平之意。而想象与现实间判若云泥,真实的渔人生活,除了生存方式迥异,更有漂泊的孤寂。向往江海余生的诗人不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正因深谙这不过是臆想的幻梦,才能如此自由放任的快意。这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片刻,因为即使在“江海去”的想象中,依然有诗人囿于尘俗的挣扎。
  从形式上看,江海余生是安土重迁的陆地生活者对充满流动性的水上生活的诗意化想象,而剥去想象的外壳,实则是文人士大夫对自我心灵的开解和补偿。在想象的过程中,诗人得以暂时抽离,幻想在寄余生的“江海”里,摆脱尘劳缠缚,获得身心的解脱与自由。
  (选自《古代诗词中“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想象》,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隐田园和向往江海都是文人士大夫在诗词中的常见表达,两者侧重有所不同。
  B.终老江海是隐逸之情的典型表达,有洒脱之意,这并非是文人骚客的独有想象。
  C.“扁舟”空间狭窄,只够容身。驾扁舟于江海上不再依附权力,不再留恋私情。
  D.较于想象江海,想象田园生活气息更浓郁,相关诗词常言农事生产与乡居日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海余生与归隐田园殊途同归,均意在脱离仕宦尘劳,不受其束缚,掌握人生自主性。
  B.苏轼不仅多次表示“归田”之意,而且有买地之举,可见他想要成为陶潜般的践行者。
  C.诗人遭遇失意的时候,选择归隐田园,来源于我们对土地和耕种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D.想象与现实毕竟有差别,江海寄余生只是诗意化的想象,诗人也只能获得暂时的自由。
  3.下列最符合“即使在‘江海去’的想象中,依然有诗人囿于尘俗的挣扎”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忘机厌尘喧,浪迹向江海。        ——岑参《青龙招提归一上人远游吴楚别诗》
  B.书剑年来违素志,江湖此去寄余生。——李谷《次延兴岛》
  C.独泛扁舟江海上,信知天地一浮萍。——胡俨《题米元晖画》
  D.每欲扁舟老江海,不堪五斗尚尘埃。——许景衡《寄邱觉》
  4.请结合材料的行文思路,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5.结合材料观点,分析下面这首诗前两句是如何表现作者情感的?(6分)
  世上
  王安石
  范蠡五湖收远迹,管宁沧海寄余生。
  可怜世上风波恶,最有仁贤不敢行。
  (二)现代文阅读II(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中医
  黄 昶
  我第一次见小中医是在他爷爷的铺子里。
  我辞了工作,搭车回到老家的小镇子上。还未把凳子坐热,母亲就遣我去老中医的铺头捡药。药是我爸惯喝的那一例,他咳嗽已有段时间,除了他自己,全家人都知道是癌。
  一进门就看到小中医了,他站在朝街心开放的柜台前,吃力地舂打着擂钵,使的是一把拳头大的铜臼杵。身后挂一扇垒到天花板的柜墙,其中填满写有药材名字的抽屉,有几个拉开了忘记推回,迎上窗棂折下的一束光,可洞见尘粉整团整团地往下落。他见客来也不抬头,仍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