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5090字。
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只交答题卡,试题卷请带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显著符点是“乱世”和“治世”的交替出现。将这些“乱世”“治世”与中国过去2000年来的冷暖期进行对比,则可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大凡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人口增加的“治世”,恰处于气候暖湿期或冷暖转换期中;而民不聊生、国势衰落、战乱横生、人口减少的“乱世”,则几乎都位于寒冷的气候阶段。二是“大一统”王朝的前期往往气候温暖,较多出现“治世”,而其后期则多气候异常,出现“乱世”。据统计,过去2000年中可称得上盛世、大治和中兴的局面总共有31个,其中25个出现在气候较暖的时期或冷暖转换期中,7次大规模的国家动乱,都发生在冷期中。
这样的对比结果,或许与农业这一“国之根本”对气候变化的强敏感性有密切关系。气候温暖,适宜耕作的土地扩大,单位亩产和总体收成增加,百姓“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矛盾被有效削弱,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繁荣;而气候转冷,“风雨不时,则伤农桑;农桑伤,则民饥寒;饥寒在身,则亡廉耻,寇贼奸宄所系生也”(《汉书》卷74《魏相传》),原先被削弱的社会矛盾因贫困而凸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愈发激化,社会动乱也就在所难免。在长期的动乱后,旧有的生产关系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一旦气候转暖,生产力又得以发展,社会遂随之进步。
从多个历史个案的对比来看,气候变化只是影响“治乱”的重要因子之一。“治”“乱”与否,既与气候变化有关,还要看统治阶级如何应对。例如清代晚期的19世纪50年代,气候寒冷,大范围的气候灾害导致全国农业歉收,民生难以为继,加以当时吏治十分腐败,统治阶级面对灾情碌碌无为,太平天国运动由此引发,社会全面动乱。相较之下,气候更为恶劣的5世纪末,华北异常陨霜不断,农业连年歉收,孝文帝却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北魏因之未有大难。相反,隋炀帝时的气候仍旧延续隋初的温度,但炀帝大兴土木,连年征伐,导致农民力极大损耗,百姓怨声载道。故而先前的“开皇之治”不复延续,天下大乱。
当然仍需指出,如果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力度超过政府适应能力,如同17世纪中叶的中国及许多其他国家所面对的那样,那么整个社会系统的崩溃就会成为事实。自16世纪末起,中国旱涝相继、飞蝗遍野。崇祯即位后,灾荒更加严重,1638-1643年的连旱灾害,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严重,有可能是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来之唯一。当时,尽管崇祯勤于政事,竭力筹措费用,对内尽可能赈济灾民,对外努力消除边患。然而,在“以农业立国”的自然经济时代,农作物连年大面积歉收所带来的财政危机还是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亡。
(摘编自葛全胜等《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初,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在《亚洲的脉动》一书中便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外患内乱与气候变迁有关,农牧社会时期,历史大事件与自然环境有因果关系。如果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草原生态植被环境良好,牧草茂盛,游牧民族的牲畜繁衍旺盛,生产稳定,社会经济生活则较为安定,其对农耕民族的争夺战争就会减少,黄河流域社会比较稳定,会极大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社会“治世”与“乱世”的交替与气候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自然环境对古代社会稳定的深远影响。
B. 气候的温暖与寒冷,影响着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进而影响社会矛盾。气候温暖,社会矛盾被削弱,社会安定。
C. 气候变化对古代农牧有很大影响,这表现在历史大事件与自然环境的因果关系上,但是这种影响因素不止一种。
D. 在隋代和唐代前期,游牧民族所处高纬度地区气候相对温暖,生存压力小,因此北方的少数民族很少染指中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候暖湿期可促进社会稳定,但这种稳定性也受到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B. “乱世”通常出现在气候寒冷的阶段,说明这一定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关。
C. 暖湿的气候条件会使游牧民族生活稳定,从而降低向南侵略频率,减轻对中原威胁。
D. 唐代后期国计民生困苦。研究表明“安史之乱”是导致唐由一统走向分裂的原因之一。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气候变化与古代社会治乱关系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孔雀、大熊猫、亚洲象等大量喜暖动物遗骸,“豫”的古代含义是人牵着象。
B. 王莽末年,天下大旱,蝗虫蔽天,盗贼群起,四方溃畔,此时对社会危害最大的是长时间的寒冷干旱。
C. 《史记•匈奴传》所载:“祁连山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暖夏凉,宜畜牧”政府推行徙民耕种政策。
D. 开元盛世时,气候接近亚热带暖润气候,王维《赠吴官》写道“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冷期I时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时期。
B. 在暖期I过渡到冷期Ⅱ时唐朝国力由盛转衰。
C. 古代温度高低整体走势与社会治乱并不一致
D. 影响古代社会治乱原因,气候不是唯一因素。
5. 气候如何影响古代社会形成“治世”和“乱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D.“……因此北方的少数民族很少染指中原”错误,强加因果。由“但唐王朝国力强大,突厥民族不敢染指中原”可知,北方少数民族不敢染指中原,是因为“唐王朝国力强大”,不是因为“生存压力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说明这一定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关”错误,变或然为必然。由“这样的对比结果,或许与农业这一‘国之根本’对气候变化的强敏感性有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陌上人如树
周缶工
做过几次同样的梦。①一条黄泥村道,被雨水打湿得恰好,抑或冬雪刚刚化过,湿润而不泥泞。有人拖木板车在路面走着,轧出深深浅浅的车痕,上面两个竹箩,装满瘪谷,断续从高处抖落些许。车渐行渐远,淡黄的瘪谷撒落地面,仿若它一直就遗留在那儿。见不到拖车人的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