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1310字。

  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人们对氧气的存在已经习以为常。如果把时钟拨回几十亿年前,回到生命刚刚在地球上立足的时代,我们会发现那时地球上根本没有氧气。但在衰老恒星的演化过程中,恒星核心通过核聚变合成了氧,所以宇宙中氧的含量还是比较丰富的,仅次于氢和氦。不过,因为氧特别容易和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绝大部分的氧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这类化合物被称为氧化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水。
  据科学家推测,在地球诞生的早期,其表面有大量的水。地球上演化出的第一批生物从未见过氧气,它们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同时利用化学能合成身体所需的有机物。在海洋深处就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管虫等多种生物生活于其中。
  在距今约30亿年前,蓝细菌利用太阳能将水的氧原子的电子夺走,再传递给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必然伴随水被不断的裂解并释放出氧气。所以,随着蓝细菌的繁殖,氧气就被源源不断的释放出来。一开始,氧气刚刚释放出来就会被消耗掉,这是因为氧气会与当时地球上还普遍存在的还原性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又回到了某种化合物的形态。但当这些“缓冲物质”耗尽后,氧气就逐渐在地球大气中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大气中终于出现了一定浓度的氧气。这段时期就被称为“大氧化”时代,发生在距今约24亿—18亿年前。
  “大氧化”对于绝大部分厌氧生物而言是灭顶之灾。这些生物从未见过氧气,当然也不会利用氧气。对它们而言,氧气是有毒的,氧气会与其细胞中的各种生物分子发生反应,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所以,“大氧化”必然伴随着一波“大灭绝”。同时,氧气浓度的上升又给地球的生命体指出了一条新的演化道路——如果能进行有氧呼吸,那么这种生物便可以得到更多的能量。
  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一个单细胞生物如果具有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从而获得能量的能力,它就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很多单细胞生物逐渐演化出了有氧呼吸的能力,但直到此时,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真核生物。
  什么是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是指那些人们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其细胞核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变形虫等。换句话说,几乎所有能形成复杂的多细胞个体的生物都是真核生物。现在,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说——真核生物是由古细菌演化而来的。在几十亿年前的某一个瞬间,一个古细菌吞噬了一个细菌,或者说一个古细菌和一个细菌“融合”为一个新型细胞,结果导致细菌变为细胞中的线粒体,专门为新型细胞的有氧呼吸提供“服务”。之后,这个新型细胞的后代又形成了具有核膜的细胞核(简称细胞核),并逐渐把大部分基因都转移到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上,从而完成向真核生物的演化。储存在细胞核内的基因不仅包括古细菌的全部基因,还包括细菌的大部分基因(所以今天线粒体DNA中只携带了少数线粒体基因,大部分线粒体的基因还是在细胞核中)。细胞核为真核细胞带来了显而易见的优势。
  与它的两个“祖先”相比,拥有线粒体和细胞核的真核细胞有很大的优势。线粒体为其提供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宙中的氧气是在恒星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其含量较丰富,但它绝大部分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即地球上普遍存在的水。
  B. 依据科学家推测,在氧气出现之前,海洋深处就有一个多种生物共存的生态系统,这些生物是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的。
  C. 约30亿年前,氧气在蓝细菌 作用下被释放出来。而随着蓝细菌的增多和“缓冲物质”的耗尽,大气中逐渐积累了一定的氧气。
  D. 存储基因的细胞核,供能的线粒体,两者的存在有利于细胞演化出更复杂的结构,执行更多功能,也利于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出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绝大部分厌氧生物而言,如果能进行有氧呼吸,便可以避免“大氧化”带来的大灭绝,走出新的演化之路。
  B. 科学家提出了古细菌演化的假说,一个古细菌和一个细菌一融合就产生了拥有线粒体和细胞核的真核细胞。
  C. “无聊的10亿年”间地球氧气水平较低,以致多细胞生物的诞生受限,生物长时间处于比较简单的状态。
  D. 科学界未确定“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但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可知合适的氧气水平是其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4. 科学探究需要科学思维方式,下列与本文主要的思维方式最为相似的一项是(   )
  A.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的屠呦呦比对文献记载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差异,发现青蒿素提取方式的不同,使研究出现转机。
  B.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的加来道雄通过设想一个鲤鱼“科学家”消失的经历,推断我们的宇宙中可能存在一个高维数的世界。
  C.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的梁思成借助语言学概念中的“文法”和“词汇”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
  D. 《说“木叶”》中的林庚从大量的文学现象概括事物的特点,从材料的梳理中发现问题,阐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5. 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水靴的马
  吕翼
  陇启贵①从木柜子里找出一双黑色的长筒水靴,将脚洗了又洗,换上。靴底的温度和里层绒毛的柔软,让他明显感觉到舒服。
  他往帆布背包里塞进口缸、电筒、打火机,零用的钞票,还有半袋燕麦炒面。陇启贵上路了。他背着手,一顿一挫走在后边。“踢踏”“踢踏”。幺哥甩着头,走在前面。
  穿过弯弯拐拐的山谷,到了镇上搭上货车,终于到了“幸福家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