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140字。
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见《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
B.孔子对天命作出了重新解释,在《论语》中它不是政治天命而是个人天命,这也许是理解为何“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基础。
C.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
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
B.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尽其在我,听其在天。(张天赋《水东舟中漫兴》)
(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4分)
(5)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村杂景
茅盾
人到了乡下便像压紧的弹簧骤然放松了似的。
从矮小的窗洞望出去,天是好像大了许多,松啧啧的白云在深蓝色的天幕上轻轻飘着,好像更加平坦;远处有一簇树,却并不显得孤独;反射着太阳光的小河,桥下泊着一条“赤膊船”。
在乡下,人就觉得“大自然”像老朋友似的嘻开着笑嘴老在你门外徘徊——不,老实是“排闼直入”
住在都市的时候到公园里去走走,你也可以看见蓝天,白云,你也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