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200字。

  巴中市2024年春八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120分钟完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清楚。
  2.所有题在答卷规定的位置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卷交监考老师。
  一、语文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4分)
  巴中市某中学到刘伯坚纪念馆,开展以“传播红色故事,传承红军精神”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中国就提倡知行结合,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徐霞客访遍天下名川大山,首先第一个编写出辉煌巨著《徐霞客游记》。为了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巴中市某中学开展到刘伯坚纪念馆的研学活动。
  刘伯坚祖籍是四川巴中平昌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自幼聪明好学,才华出众,保宁府尹曾邀他当苍溪县县长,但他婉言谢绝说:“不谋高官厚【lù】,志在求知报国。”1920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赴法勤工俭学,走上革命道路,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jīng】典著作,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3月,在转移红军突围激战中,刘伯坚不幸被捕。入狱期间,有人用卑鄙下流的手段辱骂他,有人撺掇他投降,但他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毫不动摇。在狱中写下了《移狱》《狱中月夜》《带镣行》等诗歌,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宁死不【qū】、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xiáng】……”这首《带镣行》,用生命践行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刘伯坚被俘后,感人肺腑的写了四封家书。刘伯坚烈士的家书,让人叹为观止。信中饱含了一个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义为大义”的革命情怀,展现了他视死如归、一心报国的坚定信念和赤胆忠心。向死而生,是刘伯坚烈士留给我们最悲壮的背影,生命尽头豪迈的革命气节跃然纸上。刘伯坚一生的信念坚定和家国深情,温暖了我们的心房,打湿了我们的眼眶。
  ______他留给我们的是希望和嘱托,鼓励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1. 文中加点字字音和填入【    】内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官厚禄 金典  卑鄙下流(bǐ)   撺掇(duo)
  B. 高官厚碌 经典  卑鄙下流(bì)   撺掇(duō)
  C. 宁死不曲 安祥  跃然纸上(yào)  眼眶(kuāng)
  D. 宁死不屈 安详  跃然纸上(yuè)  眼眶(kuàng)
  2. 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行结合            B. 正气凛然           C. 叹为观止           D. 赤胆忠心
  3. 下列有关语文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的“读”“万里”“路”分别是动、数量词、名词。
  B. “周游列国”是动宾短语,“革命情怀”是偏正短语,“救国救民”“爱党爱国”是并列短语。
  C. 1935年3月,在转移红军突围激战中,刘伯坚不幸被捕。主语是“刘伯坚”,状语是“不幸”,谓语是“被捕”。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了借代、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刘伯坚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 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霞客访遍天下名川大山,首先第一个编写出辉煌巨著《徐霞客游记》。(语义重复,去掉“第一个”或“首先”)
  B. 刘伯坚祖籍是四川巴中平昌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搭配不当,删去“祖籍”)
  C. 这首《带镣行》,用生命践行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成分残缺,缺主语,“用生命践行”前加“刘伯坚”)
  D. 刘伯坚被俘后,感人肺腑的写了四封家书。(语序不当,将“感人肺腑的”移到“家书”前面)
  5. 下列填入横线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更体现出一种为坚持理想信念不惜放弃生命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②刘伯坚生前留下的几封遗书
  ③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对亲人与革命伙伴的眷恋与不舍
  ④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A. ④②①③                         B. ④②③①                          
  C. 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6. 在活动中同学们交流文学(文化)常识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常常重复咏唱,有节奏和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