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10字。

  《红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依照内容与情感,区分诗歌层次,分析不同层次中的情感变化。
  2.归纳提炼“红烛”的特征。
  核心目标:
  3.以诗歌中的情感矛盾为抓手,探究诗人内心丰富而复杂的价值诉求。
  1、导入新课
  (1)2020年初,网络上流行这样一段文字:敢问医者何往?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简单的两问两答中,展现了医者什么样的情感?
  舍生取义,无私奉献。
  (2) 医者的此种牺牲自我,健康他人的精神,转换为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便是李商隐笔下的春蚕和蜡烛。面对这样的奉献与牺牲时,高尚的人总会为之而洒下热泪。然而,作为当事人,在义无反顾地走向奉献与牺牲时,他们的心中除了涌动起崇高或者悲壮的情感,或许还会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红烛》,就是要透过红烛的牺牲,体察诗人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情感。
  2、走进作者,感知时代
  (1)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五四”以后改名为一多。湖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怒斥国民党特务,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新诗作品有:《红烛》《死水》《七子之歌》。
  (2)关于《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它的情感炽烈执着,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它是的艺术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