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9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本文通过描绘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五幅图画来表现古都“清、静、悲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想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情感,从中也流露出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情绪。就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有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能够准确说出“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特征。但是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理解文中抽象的形象和难以把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生平,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探究,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难点:揣摩和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和悲凉、伤感的情绪。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
秋,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字眼,总是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惊艳我们的时光,吸引文人墨客的目光。
秋,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感受到的是秋的壮丽;杜甫登高,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受到的是秋的悲凉;王维山居,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感受到的是秋的惬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何特点,抒发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21年与郭沫若发起成立创造社,并于1930年参与发起“左联”。在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组织,后因在南阳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倾听。安排任务: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