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030字。

  重庆市主城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远在历史时期的初期,黄土高原到处都是森林或草原。由于农业发展,平原旷野逐渐开垦为耕地。陕西省中部泾渭两河下游,山西省西南部汾河和涑水河之间以及河南省西部伊洛两河河谷都是这样成为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的。这当然会使有关的森林草原受到一定的破坏,不过这在黄土高原上所占的比例不算太大,还不至于有太大影响。到战国后期以至秦汉时期,破坏的地区就相继扩大。当时秦国向西北扩展主要就在泾河上游,当地草原转变成农耕地区,此后由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两方势力在黄土高原北部互相消长,农田和草原就不免相应地随时改易。每一次变迁都引起生态平衡的失调。
  森林遭受破坏自然与发展农业有关,因为破坏了森林就可空出土地从事耕种,这只是其中的一端,其他如伐取材木当作薪柴等,都会使林地缩小或消失。不过在历史时期的早期,这样的破坏程度是相当微小的,甚至是无足称道的;随着时移岁易,就愈益严重。大致说来,黄土高原森林遭受破坏,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一开始,还说不上有什么大规模的破坏,到了后期,现在陕西中部和山西西南部等所谓平原地区的森林,绝大部分都受到破坏,林区明显缩小;第二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上述的平原地区的森林,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到这一时期行将结束时,平原上已经基本没有林区可言了;第三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平原已无林区,森林的破坏开始移向更远的山区;第四是明清以来时期,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黄土高原森林受到摧毁性的破坏,除了少数几处深山,一般说来,各处都已达到难于恢复的地步。
  促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还应该加上历来不合理的农耕制度和耕作技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大量据有土地。一般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根本没有土地,因而就不免到处开垦,由于不断的开垦,终于形成了滥垦,把若干根本不适于农耕的土地也都尽量开垦了。这样滥垦的土地产量不会很高,无法借此解决粮食问题,所以只好更多地开垦,这样就把原来地面上的植被都破坏了。这就是说,黄土高原不仅森林和草原被破坏,就是一般植被也难于保存下来。
  黄土高原上的耕作方式,长期以来很少精耕细作,而是广种薄收,广种薄收是促成滥垦的另一个原因。既然广种,也就不一定去选择耕地了,甚至极陡的坡地也要种植。陡坡本来容易流失水土,一经耕种,疏松了土壤,当然更会使水土流失。森林草原的破坏,水土已经容易流失,再增加这样的人为作用,水土流失自然相应加速,流失的水土通过沟壑溪涧,最后都汇集到黄河,就增加了黄河泥沙含量。据近年测验,黄河每年通过三门峡流到下游的泥沙,多达十六亿吨。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重大问题。
  (编选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黄土高原生态失调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的农业地带应划分成两个地区:一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和黄土平原,一是长江流经的长江中下游。黄河源自青海的巴颜喀拉山,长江源自唐古拉山,起源地相距不远,但两条河流在中游地段,一向北一向南,跨度极大。它们的跨度,象征了中国本部历史的多元发展。最后,黄河、长江分别流入黄海、东海。这两条大河,一是黄色,一是绿色,正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
  黄土平原上的居民,背向青天脸向地,艰苦求生,每一份粮食都是靠自己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平原旷野开垦为耕地是泾河流域成为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之一的原因。
  B.从平原到山区,从缩减消失再到摧毁,黄土高原森林的破坏是渐进式的。
  C.黄色的黄河和绿色的长江,正代表着两种并不完全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
  D.北方的石刻具体写实,南方的水墨画抽象写意,二者相互交织成艺术传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草原和森林的破坏就是由农耕引起的,农耕是造成黄土高原生态失调的重要原因。
  B.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加速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致使黄河每年有十六亿吨泥沙通过三门峡。
  C.因为有充足的粮食和肥沃的土地,长江流域的居民生活快乐,心态活泼,愿意变动。
  D.黄土的中国与长江的中国为地理与文化的双重概念,二者在交融冲突中并合成中国文化主要地区。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促成黄土高原滥垦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商鞅在秦国推行“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废除贵族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B.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民生艰难,诗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是当时状况的写照。
  C.明初为解决粮食问题,鼓励军民锄山为田,延安绥德一带“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
  D.清初将流民迁入草原,准其开垦,大量草原被开垦为农田,蒙古游牧之区成为半牧半农区。
  4.综合材料二和图表的内容,下列选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地理分为七个区域。 B.长江中下游是中国农业地带。
  C.黄河文化应该包含西北地区。 D.长江黄河文化既相异也相融。
  5.自然地理的差异孕育出各异的文化形态。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下列歌词所体现的自然地理和文化表现上的差异。(6分)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往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陕北民歌《信天游》
  我家就在长江边,风和日丽白云绕青山。两岸的菜花开了多鲜艳,江鸥追逐着客船。
  我家就在长江边,山高水长任你去望远。快乐的人们朴实又浪漫,再多风雨也平淡。
  ——长江中下游民歌《我家就在长江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图表和内容的解读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及题干中的图表,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归纳能力。认真审题,理解歌词,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解答】(1)A.原文“陕西省中部泾渭两河下游,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能共存的节日
  刘慈欣
  1961年4月12日,拜克努尔航天基地。
  谢尔盖•科罗廖夫站在被烧黑的发射架旁。火箭升空已经快一个小时了,导流槽中仍有热浪涌出。他抬头看看蓝天,在那看不到的太空中,人类第一名宇航员已经绕地球飞行了大半圈。
  “总设计师同志,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
  科罗廖夫回过头来,看到一个身穿工作服的中年男人对他伸出手来,从服装看他是基地级别最低的工人。科罗廖夫握了他的手。那人从裤口袋中掏出一个瓶子,又从另一个口袋摸出一个小金属酒杯,“我们得喝一杯,总设计师同志,可我只有一个杯子。”他咬开瓶盖给杯子倒满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