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74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地说,从先秦到明清,依照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来区分,古代散文大体可简括为应用散文和创作散文。应用散文要求内容切实,不能虚构,创作散文则恣意为文,有意虚构。中唐作家柳宗元说:“文有土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杨评事文集后序》)大致概括了中唐以前的文学观念:散文著述属于应用范围,诗歌韵文则属创作系统。所以诸子百家、《左传》、《史记》、《汉书》汉政论、魏晋文章,以及《水经注》《颜氏家训》等,都为散文之列,其中或有神话传说、故事,但都是著述的例证,并非独立的创作。而楚辞为《诗》的变体,汉赋是古《诗》之流,六朝骈文讲究情韵骈俪,乃至韩愈《进学解》、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后《赤壁赋》等,都是辞赋骈文的流变。中唐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散文语言发生划时代的变化,独立的创作散文作品出现了。但是,严格地说,真正可称为文学创作的散文,其实是用散文语言创作的别种样式,例如韩愈《毛颖传》应属寓言性传奇,柳宗元永州《三戒》实属寓言作品,而大量出现的散文创作是传奇小说。一般的散文作品,大多仍属应用散文,如序跋题记、史论传赞之类,都是“著述者流”,切实而不虚构。但是由于中唐以后,散文取代了流行的骈文,作家刻意为文,各种各类应用散文的文学性较高,因此就视为文学散文。实际上,宋元至于明清,在传统的文学观念里,散文作品仍属应用范围,因此朱熹说,作文“大要七分实,只二三分文”,吴讷以为“文辞以体制为先”,而传统的文体分类仍以“诗”“文”为两大类。所以,本文所谈的“古代散文”,实际是指古代的应用散文中文学性较高的作品。
  古代散文当然也是古代作家依照他对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认识而创作出来的,那么后世读者应该可以把它分析开来,以便了解、认识、评论作家的这一作品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也就是分析它的主题、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由于古今语言的距离,我们今天阅读古代散文,首先要克服语言困难,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其次要切实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主题思想,够中肯得当地说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成就,也就是能确切回答这一作品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这就必须进行分析。分析作品是阅读和欣赏作品之间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不同于阅读,也不同于欣赏。而分析与欣赏的区别更为微妙:分析作品要求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和作者的本来意图,而欣赏作品则主要是读者的审美观念起主导作用;分析作品不应有读者的主观成分,不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强加给作者和作品,而欣赏则只能由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观念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因此,分析可以加深对作品的欣赏,但不等于欣赏。同样,欣赏也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作品,但不能取代分析。对直观艺术来说,观与赏之间的分析过程,也许会被忽略,产生“一见钟情”的直接效果。但对于语言艺术来说,无论古今,阅读与欣赏之间的分析过程是无从回避和忽略的。当读者把语言构成的艺术作品在自己头脑中变成具体的艺术形象时,实际上是经过分析、综合而达到的。如果能够自觉地对一篇古代散文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则既可加深理解,也有助于欣赏。
  (选编自《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材料二:
  中国古代,自先秦至清代数千年来,散文一直很发达,名家辈出,作品繁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体裁,就其大类而言,大致有诗歌、散文、辞赋、词、散曲、戏曲、小说、讲唱文学等诸种,其中以诗歌、散文两类尤为发达,在文坛上占据正统地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诗、文二者,诗歌一般篇幅简短,宜于抒情;散文则抒情写景,叙事议论,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形式大多数自由灵活,少受拘束。散文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散文作品繁富,分类标准多样,依照体制其大致可分为应用散文和创作散文两类。
  B. 中唐以来,独立的创作散文作品出现,这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古文运动所带来的散文语言的划时代变化。
  C. 中国古代散文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所以学习古代散文就能帮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 今人所说的“小品文”兴起于明代,短小精悍、精警动人,从分类上看大致属于古文一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分类问题,但两篇文章的侧重点不同。
  B. 通过材料一中朱熹和吴讷的句子,可以判断宋元至明清散文作品仍属于应用范围。
  C. 材料一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从而使论证更有力度。
  D. 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散文与诗歌一起凭借其各自的特点在文坛上占据正统地位。
  3.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分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析的目的:能够帮助读者了解、认识、评价作品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
  B. 分析的重要性:阅读和欣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可加深理解,也有助于欣赏。
  C. 分析的要求: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和作者的本来意图,不应存在读者主观成分。
  D. 分析与欣赏:分析可以有助于对作品的欣赏,但不等于欣赏;反之,欣赏亦然。
  4. 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大致的判断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属于文学创作的散文。
  B. 苏轼的《石钟山记》体式语言自由灵活,句式长短错落,属于唐宋散文的典范之作。
  C.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反复铺陈、连续咏叹,体制上是骈体文,内容上属于创作散文。
  D. 归有光《项脊轩志》短小精悍,书写了“多可喜,多可悲”的感情,属于小品文一类。
  5. 班级读书会分享活动即将举行,请根据材料,从内容、形式、鉴赏方法等角度对《陈情表》进行评点,列出评论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红袄
  李海燕
  奶奶并不看俩人的脸,只说了一句:“回来了。”其实奶奶不用看,也知道俩人脸上的憔悴和疲惫。
  昨天,小远爸打电话来:“妈,小远只是受了伤,已经无大碍,我和小远他妈明天回去。”奶奶就明白他们打算瞒着她了。
  两个人疲惫地坐了下来,奶奶问了那个姑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