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90字。
南平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是生成对抗网络(GAN)和创造对抗网络(CAN)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模型纷纷上线。用户登录相关软件,只需输入表明自己审美诉求的关键词,数秒内,软件就能将图像呈现在屏幕上。一时间,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大量出现,成为互联网上的一大奇观。借助人工智能工具,似乎人人皆能作画。那么,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是艺术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通常基于三个不同的维度:一是功能维度,认为审美价值是艺术的根本属性;二是语境维度,认为艺术的认定需要特定的语境,比如一块在野外的石头算不上艺术,但放到博物馆里,就算得上艺术;三是历史维度,认为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比如照相机刚产生时,人们认为摄影不是艺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摄影的艺术性逐渐被人们认可。
上述三个认识艺术的维度都有一定的可取性,但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人类主体性没有获得应有的观照,而人类主体性或者说人类主体意识的强烈彰显,是人类一切艺术行为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我们认为将艺术理解为“人类创造的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彰显着人类主体意识的感性有机体或审美等价物”更能表现其本体特征。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的属性加以分析。
从功能维度看,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尽管很难与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名作相媲美,但其多样化的形式和风格还是足以让观众聚神凝视、浮想联翩,这就产生了审美效应。就此而言,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可以称得上艺术。从语境维度看,不少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已被权威拍卖行公开拍卖,甚至被一些机构收藏,这种语境赋予相关人工智能作品艺术资格。从历史维度看,人工智能作品也有理由被视为艺术。因为比人工智能作品早100多年的摄影艺术,刚出现时其艺术性不被认可,但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就此而言,今天的人工智能艺术,同百年以来陆续出现的摄影艺术、广播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人工智能图像虽然看似由人工智能技术直接生成,但它依然体现了人类的主体意识。任何人工智能作品的创作,都不是深度神经网络、生成对抗网络(GAN)、创造对抗网络(CAN)能独立完成的,而是由人工智能和相关艺术家或用户共同合作生成的,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工智能图像生成能力的构建(包括图像生成算法设计、图像生成算力培育、相关服务器的更新换挡等)无不彰显着人类的主体意识和理性精神;其二,每一幅人工智能作品的生成,都必然基于艺术家或用户的特定命令,而这命令中必然隐含着艺术家或用户对作品的特殊要求,比如特定的主题、特定的风格、特定的形象等。离开了人类的这些彰显着强烈主体意识的指令,人工智能不可能自主启动任何创作过程。
既然人工智能作品创作的各个环节,都有赖于人类主体的参与,既然这些作品又同时显现出审美价值,那么,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有理由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作品视为艺术。
(摘编自马立新《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是艺术吗?》)
材料二:
近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Colorado State Fair)的一项美术竞赛中,就有一幅通过AI自动生成的画作《Thé tre D'opéra Spatial》(《太空歌剧院》)摘取了该竞赛数字艺术类别的桂冠,随即在网络上引起关于艺术与科学等一系列问题的热烈讨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应是感性与理性交织相互递进的逻辑关系。一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模型借助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用户可以输入关键词快速生成图像。
B. 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强烈彰显人类的主体性,而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的各个环节也体现了人类的主体意识。
C. 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能让观众凝神注视与联想,在功能维度上足以产生审美效应,因此就被视为艺术。
D. 评委认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的画作《太空歌剧院》具有艺术之美,这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价值。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的过程涉及人工智能和相关艺术家或用户的共同合作,因此,用户的审美偏好会影响最终生成的图像。
B. 作者认为人工智能艺术同摄影艺术、电影艺术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将来还是会被人们接受,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C. 艺术作品的形成在维度、空间、内涵上有其深层次的形式逻辑,这暗示了艺术不仅是感性的表达,也需要理性的思考。
D. 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模型的大量运用,让普通大众在几秒内就能创作一幅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画,这样会损害艺术的神圣。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数字技术复制的世界名画进入艺术展览,但因其未标明真伪,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从而引发人们争议。
B.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音乐制作软件不断出现,音乐作品风格变得更加灵活与多样。
C. 2022年11月,DELL-E图像生成技术上线,有用户用此创作了一幅毕加索风格的北极熊弹吉他的画。
D. 《只此青绿》的成功离不开舞者出神入化的表演,更得益于编舞者对《千里江山图》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
4. 人工智能图像技术迅猛发展,艺术家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假如你需要用人工智能画图软件画一幅表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的山水画,那么你还要发出哪些指令来满足“懂得讲故事和有灵魂”的审美要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因此就被视为艺术”错,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从功能维度看……但其多样化的形式和风格还是足以让观众聚神凝视、浮想联翩,这就产生了审美效应”“从语境维度看……”“从历史维度看……”等内容,可知还需要结合“语境维度”“历史维度”等维度分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这样会损害艺术的神圣”错,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我们根本不用担心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三姐
马识途
夏天又来了,一转眼我在这里工作一年了。工作本来一直很顺利,没有料到又出了一个小毛病。
由于一阵风发展组织不当心,吸收一个买空卖空的投机小贩到党里来,结果出了问题:我们的秘密交通站被敌人发现了。虽然我们及时发觉,把交通站撤销了,拉断了线索,可是敌人警惕起来,开始在各个地方侦察我们。老三姐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紧张,千叮咛万叮咛,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