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0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B. 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 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 胡适的《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可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也会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类能力,我们才不会产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B. 诗并不总能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和谐统一。所以我们欣赏诗歌的时候要更多使用两副眼光,有时候使用一副眼光。
  C. 如果诗歌不是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读者就不会失去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D.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不仅有望开辟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在广泛意义上更有益于提升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一句,“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一意象内涵丰富,富于情感。
  B.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理解这首诗离不开“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诗歌展现了作者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
  C. 郑愁予《错误》中“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
  D.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语言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5. 学校文学社打算鉴赏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作为校文学社社长,请你结合诗歌与材料相关内容,给社团成员分享三点鉴赏该诗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雪
  沈从文
  天气变到出人的意外。晚上同叔远分别时,还约到明早同到去看栎树林里捕野狸机关。把身子钻到新的山花絮里呼呼地睡去。人还梦到狸子兔子对我作揖,心情非常的愉快。因为是最新习惯,头是为棉被蒙着,不知道天亮已多久,待到为一个人摇着醒来时,掀开被罩,已经满房光辉了。
  叔远就站在我面前笑。
  因为是纸窗,我还不知道外面情形,以为是有了大黄太阳,时候太晏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