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4440字。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闽江口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优良的船舶技术、先进的航海水平和一流的出口商品,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其中,造船和航海技术是使海上贸易之路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而“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又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动力。
  20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六支木桨和一具黑陶独木舟模型,证明7000年前的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造船技术。汉代时,船帆已得到广泛使用,桨、橹、碇(相当于锚)等属具也已有完备的配置。三国时期的船不仅体型大,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泉州后港渚出土的南宋木船,是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的海船,其多重板船壳结构也凸显了造船工艺的先进。
  明永乐三年(1405 年),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揭开了序幕。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51.8米),阔一十八丈(约61.6米)”,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 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船舵采用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不仅如此,船舵既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平衡舵,又是明代新发明的开孔舵,这样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船的两舷和艇部设有长橹,使之便于在狭窄水域航行。同时,船队还普遍使用了带爪木杆石碇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更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可以说,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造船技术都保持在世界顶峰水平,直至清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海上贸易受到极大压制时,才逐步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何国卫《行舟致远 扬帆丝路》)
  材料二: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航海技术的精确度会出现飞跃式进步?这与下西洋船队的任务有关。有重要影响的琉球国航海文献《指南广义》里提到,郑和船队“纳贡累累”,要带着贡品平安地穿过乌礁众多的海域,就必须提高航行技术的精确度。
  精确度的提升反映在了航海文献中。经过郑和下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是海上贸易之路成立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技术,海上丝绸之路很难形成。
  B. 宋元时期,船舶开始使用多桅多帆、升降舵和多副舵,并以游碇稳定船身,这说明此时船舶技术已高度完善。
  C. 郑和的船队在航行中运用了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过洋牵星”术,为的是确定船舶的位置和航向,防范恶劣天气。
  D. 郑和下西洋的随行人员留下了不少记录航海见闻和西洋风情的著作,如《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指南广义》。
  2.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第一段来看,作者认为我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水平,与海上贸易的发展相互促进。
  B. 为了避免船身在海浪中断裂,降低触礁的风险,郑和船队中宝船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左右。
  C. 郑和宝船上的船舵能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而且操作更加轻便,这样便于宝船在狭窄水域航行。
  D. 郑和船队中的“番火长”既有雇佣来的外国领航员,也有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的中国领航员。
  3. 根据材料二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下列记述最有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的一项是(   )
  A. 自三角去双门用癸字二更,自双门去断节用乙卯二更,自断节去牛车英用乙字二更。
  B. 望南挑西一字行驶,好风一日,点竿累戳二丈,渐渐减作一丈五尺,水下有乱泥。
  C. 由乌沙门开洋,七日即到日本。若由陈钱山,用艮寅针,海程四十八更船至日本。
  D. 单辛七十更,看北斗七指三角,灯笼星七指三角,取祖法儿码头,水六托,泊船 也。
  4. 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郑和下西洋取得的成果。
  5. 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时,有同学对“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条件”进行了梳理,画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填写①②③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宋元时期,船舶开始使用多桅多帆”错误。由原文“三国时期的船不仅体型大,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可知,原文是“三国时期的船……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而不是“宋元时期”。
  C.“为的是……防范恶劣天气”错误。由原文“所谓‘过洋牵星’,就是通过手指度量星星高度,以此计算与陆地的距离远近和方向,进而确定船舶的位置和航向”可知,原文说的是“所谓‘过洋牵星’……进而确定船舶的位置和航向”,“防范恶劣天气”缺少依据。
  D.“郑和下西洋的随行人员留下了不少记录航海见闻和西洋风情的著作,如……《指南广义》”错误。由原文“有重要影响的琉球国航海文献《指南广义》里提到,郑和船队“纳贡累累”,要带着贡品平安地穿过乌礁众多的海域,就必须提高航行技术的精确度”可知,《指南广义》是琉球国的航海文献。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墨
  谈歌
  民国三年冬月,保定下了第一场大雪。漫天雪花飘舞,寒风沿街扫荡,犹稀少了人迹,大雪竟然不歇气,凶凶地下了三天,东关“飞云酒楼”也没有了平日的热闹,只有零星散座。老板侯洪志让伙计去请城内几位丹青高手,来酒楼品酒论画。
  十几个丹青高手先后踏雪赶来,众人就在楼上饮酒论画。洪志乘兴涂抹出几枝梅花,众人齐声唱彩。洪志得意,唱了一段二黄原板,高亢响亮。一曲唱罢,楼下有人喝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