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8010字。
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客观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的入口,每天引导着数十亿用户的信息访问。人们通过搜索引擎服务关注时事新闻,查询健康消息,了解产品资讯,进行社交互动。以谷歌为例,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搜索引擎,其每秒钟有6.3万次搜索,一天可以达到55亿次,全年至少有2万亿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8月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6.95亿,手机搜索用户规模达6.62亿,应用使用率的第2位。
无须多言,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在海量信息时代快速便捷获取信息的方案,但在享受这一便利的同时,一系列问题开始引发关注。谷歌、脸书、亚马逊等一些互联网巨头公司通过搜索引擎的过滤器和算法,来决定我们在互联网上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雅虎新闻、《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都在大力推广个性化服务,致力于让不同的用户得到不同的信息。2019年初,引发热议的“百度搜索变成百家号搜索”事件指出搜索引擎对于新闻呈现的偏向问题。算法霸权、隐形操作、算法偏向、竞价排名、隐私泄露等问题,使得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机制、信息来源和商业模式饱受质疑。而对于这个问题最著名的观点,集中体现为美国互联网观察家伊莱的“过滤泡”概念。
伊莱认为,“过滤泡”用来指认一种“智能隔离状态”:受技术媒介的影响,用户与不同的意见信息分离,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伊莱呼吁那些可以形塑互联网功能与使用的巨头公司要正视这种信息过滤形式,仔细考虑其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并认为互联网公司有义务也有能力将公共利益纳入自身的考量范围,发挥工匠精神和技术优势,让算法更透明,让用户更知情,让服务更可信。
对于搜索引擎,一直以来有三种主流的观点。第一种是“管道论”,该观点认为,搜索引擎是连接人与网络世界的一条管道,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如实地将网络世界的信息传达给用户,带有明显的网络中立和技术中立思路。2009年垂直搜索引擎的创始人亚当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指责谷歌的搜索引擎为突出自己旗下的比价产品排挤其它品牌,违反“搜索中立”,应进行管制。第二种是“编辑论”,该观点认为搜索引擎可以对内容进行自主选择,有权决定将哪些信息呈现给哪些用户。第三种是“顾问论”,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教授詹姆斯曾对“管道论”和“编辑论”提出批评,认为这二者都只是站在搜索引擎的角度谈问题,忽略了搜索引擎的服务对象——用户。在他看来,理想的搜索引擎应该像顾问一样为用户提供需要的信息。根据这一观点,“搜索引擎系统地倾向支持某一类型的内容并非过错”,但前提是这种倾向是基于用户的偏好进行的。
伊莱的观点更偏向第三种,但又更进一步。首先,对于搜索引擎的三种隐喻式观点代表了对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承担何种角色的主要认知,但这些隐喻基本上都是从静态、单向的角度看待问题的。伊莱将搜索引擎对于内容的呈现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共谋的过程,强调其是“技术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其次,不管是“管道论”“编辑论”“顾问论”,都不能更简单地照搬过来作为评价搜索引擎的标准。最后,不管何种论断,这些观点都回避了一个重要前提:用户如果对搜索引擎的信息呈现机制一无所知,那么如何判断这些经由算法和利益调整后的结果?
当用户选择使用某个搜索引擎时,实际上是将自身对于信息接收的权利出让了一部分交给运营商和算法,让其“代理”用户进行信息获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运营商有责任公开其对于信息聚合、筛选、排序、推送的机制和效果,用户也有权自主选择结果。一系列对于搜索引擎的激烈争议也表明,这一技术有可能滥用了用户对返回结果的自然信任,模糊了对算法偏向的讨论,垄断了在线内容的可检索性,其效果类似于信息操纵。
数字世界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纽约客》曾刊登过一则广为流传的漫画——在网络世界,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作为曾经的匿名媒体,在互联网上你可以冒充任何人,但如今,互联网是搜集和分析我们个人数据的工具。据《华尔街日报》一项研究表明,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到雅虎,再到微软的MSN,排名前50的大互联网网站,平均安装64个cookies和信标,用来截取和跟踪个人信息。新版的互联网不仅仅知道你是一只狗,它还了解你的品种,想卖给你一碗上等的粗粒狗粮。
(摘编自伊莱•帕里泽《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方师师译)
材料二:
2017年6月27日,欧盟委员会经过7年的调查,以谷歌利用搜索算法偏袒自有服务、影响正常竞争为由,向谷歌母公司Alpha做出罚金24.2亿欧元的处罚,并要求谷歌进行技术调整,体现了欧盟反垄断执法机构对搜索引擎平台的严格监管倾向。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时代,作为互联网入口的搜索引擎,无疑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获取信息的方案。
B. 搜索引擎使用中会涉及互联网公司的排序算法、网页内容生产者对于搜索算法的利用和迎合。
C. 在搜索引擎提供的知识民主化表象下,商业与政治对于知识的控制愈加明显化,引发激烈争议。
D. 数字世界的个性化服务是以个性化的数据信息收集和分析为基础的,可能对人们的隐私产生冒犯。
2.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我们在逐渐进入一个高速互联、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互联网时代。
B. “顾问论”认为搜索引擎要根据用户的需求与喜好,系统地带偏向性地提供信息。
C. 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就是让运营商和算法“代理”自己去获取信息,因而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结果。
D. 新版互联网中,用户既是搜索引擎的服务对象,同时又是互联网络的分析研究对象。
3. 下列关于材料一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谷歌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为例,引出论述对象,增加了论证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B. 第3段引用伊莱的“过滤泡”概念,阐释了互联网用户被过滤掉异质信息,处于个性化信息世界的现实。
C. 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搜索引擎 过滤器和算法呈现了偏向。
D. 文章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有条不紊,说理严谨透彻。
4.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著名媒体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我们塑造了工具,而之后,这些工具反过来又塑造我们。”
B. 文章《谷歌像汽油还是像钢铁》认为,搜索引擎有权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互联网中挑选出给用户的信息。
C. 山东一女子误信百度排名推荐医院,清洗文身不成反添新疤,该医院与百度“竞价排名”疑有利益关系。
D. 哈佛教授乔纳森对个性化过滤器扭曲谷歌搜索结果的程度提出疑问,称“搜索个性化的影响是轻微的”。
5. 帕里泽说:“过滤泡是个舒适的地方,身边都是最喜欢的人、事和想法,一切都围着你转。互联网越来越少地向我们展示广阔多样的世界,也会最大限度利用人性的弱点。”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戳破无处不在的“过滤泡”的包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商业与政治对于知识的控制愈加明显化”有误,曲解文意。原文“互联网巨头公司通过搜索引擎的过滤器和算法,来决定我们在互联网上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机制等饱受质疑”,说明控制是暗处、隐蔽的,用户对搜索引擎的信息呈现机制并不清楚。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落石巨
段爱松
在我年少的记忆中,父亲常对着一坨坨石头说话。他说,那是死去的族人们的身体,虽然灵魂丢了,但是身躯还在。江水里大大小小的石头,他每年都得问问它们,来年,族群里会发生些什么大事。
父亲跟我说过,雨水和石头,一直在争斗。原来是石头占了上风,但后来雨水长年累月不断地淋,占据了上风,再坚硬的岩石也给淋泡松了,一旦松了,就随时可能垮掉下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