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38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鲁迅选择从文事业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启蒙目的,旨在改造民众麻木的精神状态。鲁迅为启蒙而写作的目的,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不谋而合,与“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也不谋而合。所以,在鲁迅的文学事业里,不仅他参与的许多社会活动和社会批判体现了强烈的广场意识,而且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也产生了强烈的广场效应:《狂人日记》对旧礼教、旧传统“吃人”本质的批判,《阿Q正传》对国民的“沉默的魂灵”的揭露和挖掘,《野草》对绝望的反抗,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鲁迅犀利的思想批判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的。读者从鲁迅塑造的优秀艺术典型(狂人、阿Q、祥林嫂等)中吸取思想的力量,而不是从教条的思想说教中获得启发。鲁迅用现代汉语所创造的思想力量与艺术力量的完美结合,成为白话文学的高标。文学写作是一种专业岗位,鲁迅的创作显然高于晚清至民国初期流行的通俗小说,也要高于同时代的一般白话小说和抒情散文,他的创作不仅具有高超的思想艺术,也具有启蒙教育等广场知识分子追求的价值效应。我们很难界定鲁迅的文学创作中具体的某部分是广场启蒙还是文学审美,它是通过整体的艺术审美,综合产生教化与审美的双重作用的。因此,我们把鲁迅的专业岗位设定为文学创作,那么鲁迅通过他的专业岗位,依然在发挥包含广场意识在内的文学作用。换句话说,鲁迅不仅在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两个方面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二元的目标,而且他在自己的专业岗位领域也完成了自我超越,达到了一种集双重标准为一体的标杆性的高度。
  (摘编自陈思和《现代知识分子广场型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二:
  只有认识鲁迅,才能认识现代中国;只有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他的心灵世界,与他近距离接触,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的思想、精神和人格特质,才能真正读懂他的作品,并在他的作品中认识古老和现代交融的中国,一个处在向现代文明转型中的中国,进而也就能够认识一个“真”的鲁迅。因为对于现代中国来说,他的灵魂是最忧患、最痛苦、最孤独的,也是最复杂、最矛盾和最深沉的。他自己也说,他常常觉得自己的灵魂中有“毒气”和“鬼气”,想排除掉,却难以做到。正是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选择从文事业旨在改造民众麻木的精神状态,鲁迅为启蒙而写作的目的与“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B. 鲁迅的创作高于晚清至民国初期流行的通俗小说和同时代的一般白话小说和抒情散文,因为文学写作是一种专业岗位。
  C. 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其心灵世界,与他近距离接触,就能真正读懂他的作品,就能认识一个“真”的鲁迅。
  D. 鲁迅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和“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魂灵”的思想利器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思想。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对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某些部分常常警惕,也想着去掉,但难以成功。
  B. 家庭的变故、故乡的闭塞落后是鲁迅决心“逃异地”“走异路”的重要原因。
  C.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鲁迅既认识到传统的重要,又能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D. “真”鲁迅的本色体现在他关注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关注人的生存境况等方面。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等作品之例,论证了鲁迅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强烈的广场效应。
  B. 材料二引用《呐喊》自序中的话和瞿秋白关于鲁迅人生转折点的话,论证了青少年时期的遭遇对鲁迅一生影响大。
  C. 材料一将鲁迅文学创作所体现的思想艺术与具有启蒙教育等广场知识分子追求的价值效应进行了对比论证。
  D. 材料二最后一段阐述了“真”鲁迅的本色,从鲁迅的思想体系谈到鲁迅的精神风采,再谈到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4分)(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亲人①(节选)
  王愿坚②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像一次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