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2359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课外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者
①任何一部新的小说文本的产生,都必须面对此前文学史中的全部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换言之,任何一个小说家,毫无选择地必须面对“互文”的天罗地网,然而小说家对待这一沉重现实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中国现当代小说以开天辟地的姿态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自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小说的主流,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也就是说,从新文学发端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目光始终是关注着当下与未来,有意识回望传统文化的小说家,自然是孤独的。
②在极端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状态下,中国的现代小说以一种新的姿态开始自己的书写,我们的现代文学就这样以断裂性的“革命”肇始了。我们的文学价值评判体系都是重新厘定的,而且对于固有的文学标准具有颠覆和否定性质。自然我们也不可能希求现代小说创作中会出现积极建构与古代主流文学表意符号系统互文指涉的作品,我曾指出的中国源远流长的“互文”手段——用典,在现当代小说中,几乎失去了合法性。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郑重其事地列出禁条:“六曰,不用典。”五四时期似乎还对此问题有所争论,胡适还要适当地作以说明。但在此后越来越被现实和创新挟裹的现当代小说创作中,这个问题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大规模的“引经据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被视为“陈腐酸朽”,轻易不会有现当代小说家去冒这个大不韪。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把这一断裂认定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犯下了某种“错误”。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成是“革命”的代价,是先行者探路时付出的“牺牲”。
③如果说,我们此刻对这“代价”与“牺牲”会有些叹惋或遗憾,那也是站在近百年的现当代小说发展的基础上,相对从容地评判其成败得失时产生的。进一步说,这些“叹惋”与“遗憾”,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产化环境下,勾勒出某种中国小说叙事可能的“愿景”刺激下产生的。
④除了破旧立新的主观意图,中国现当代小说家之所以在创作中放弃大量设置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记忆的“触点”,还存在客观原因,这就是小说家们所关注和表现的中国社会,与《红楼梦》产生时的中国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无论是主流的小说家还是批评家都认为:那些旧有的文化记忆与所要表达的崭新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断裂、无助甚至有害于对现实的表达。而且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与文化记忆的“互文”关系,势必会影响小说的风格和美学趣味。而这样的“旧”风味,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任何一个分期中——无论是破旧立新的五四时期、崇尚写实的二三十年代、“左翼”和“抗战”成为旗帜的40年代,还是逐渐实现文学“一体化”的“十七年”时期,更不要说“文革”时期了——显然都很难得到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
⑤新文学的确挥刀斩断了与“旧文学”的联系,形成了某种“断裂”,但事实上,文化很难人为地“彻底斩断”。作为文化中的人,无论如何进行描述,集体无意识也好,耳濡目染的浸润熏陶也好,中国现当代小说朝向中国文学和文学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个小说家,在“互文”的天罗地网面前是毫无选择地必须面对的,然而小说家对待这沉重现实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
B. 自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小说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
C. 中国现当代小说家在创作中放弃大量设置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记忆的“触点”的原因,除了破旧立新的主观意图外,还因为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D. 中国现当代主流小说家和批评家都认为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与文化记忆的“互文”关系,势必会影响小说的风格和美学趣味,很难得到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本内容上看,文中重要概念“互文”并没有进行明确定义,但提出“用典”是中国源远流长 “互文”手段,一定程度上可借以理解“互文”概念的内涵。
B. 胡适列出禁条:“六曰,不用典。”五四时期似乎还对此问题有所争论,胡适还要适当地作以说明,说明现当代小说创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被现实和创新挟裹的。
C. 第⑤段中,“集体无意识也好,耳濡目染的浸润熏陶也好”,两个“也好”列举了两种连接中国现当代小说和中国文学与文学传统的“互文”之桥的方式。
D. 在经历了五四时期、二三十年代、40年代、“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之后,新时期文学“旧风味”终于受到了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
3. 下列选项,最能用来支撑第①段观点“有意识回望传统文化的小说家,自然是孤独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部新的小说文本的产生,都必须面对此前文学史中的全部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
B. 大规模的“引经据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被视为“陈腐酸朽”,轻易不会有现当代小说家去冒这个大不韪。
C. 新文学的确挥刀斩断了与“旧文学”的联系,形成了某种“断裂”,但事实上,文化很难人为地“彻底斩断”。
D. 新时期之后,中国小说创作日趋多元化,一些小说家开始“寻根”“怀旧”甚至是“倒退” 探索。
4. 《红楼梦》独特的审美品质的重要力量,却曾经被茅盾认为价值不大,作者认为是“迥异的小说观念的统摄下,才会产生的价值判断”,请结合全文梳理一下当时中国的小说观念是什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国小说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错误,原文是“中国小说的主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D.“新时期文学‘旧风味’终于受到了文学主流的接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一)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