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414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6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于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首先要从学诗开始,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以音乐与礼相比,他甚至认为,音乐的教化作用大于礼的规范作用。音乐在人的教化形式中,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音乐教化人极为独特,如荀子所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礼主要是通过形式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它对人的作用是外在的,甚至带有强迫的性质。而音乐对人的作用则是内在的,它直接进入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从根本上影响人的思想、性情,形成人向美向善的良好品质。
  孔子的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影响甚大,并逐步形成了儒家的乐教传统。
  在中国古代,音乐最为重要的功能是礼仪功能。与此相关,乐教的内容之一,是教人以礼。音乐的礼仪功能与教育功能其实是二位一体的,即音乐的教化作用往往融入音乐的礼仪功能之中,不同场合演奏的音乐,是礼仪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配合礼的施行,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礼,使礼由外在的形式融化为人内在的素质,即学会节制性情,自觉合于社会规范。班固说:“王者所以盛礼乐何?节人之喜怒。”礼乐之兴,目的是为了节制人的自然情感。朱熹也说:“先王制礼,所以节人情,抑其太过而济其不及也。”乐与礼同,声以节情,就是为了“使人心和而不乱”,使人性情中正而不乖戾。这就是《礼记•乐记》所说的“知乐则几于礼”的原因。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教。与此相近,古代的乐教也特别注重人的中和情感性格的培养。现在的音乐教育仍有继承这一传统的必要。而今,我们过多强调音乐宣泄情感的作用,甚至已经不知道音乐还有节制人的自然情感、使自然的也是粗糙的情感文明化的作用。中国古代的乐教可以帮助我们补上这一课,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一课。
  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移风易俗,使社会归于和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音乐的教化实际上是一种美感教育,通过感官的浸染与熏陶,渐渐地改变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性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转。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影响到风俗的盛衰。因此,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即通过听乐来考察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盛衰。《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而《礼记•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判断。
  正因为认识到音乐影响人如此之深之大,所以古人特别关注音乐本体的内容,如歌词(诗)是否雅正,音乐曲调是否淫靡。从孔子就开始关注音乐有无节制,他明确主张“放郑声”,原因是“郑声淫”,即郑地的音乐没有节制,过于淫靡。他心目中最好的音乐是《关雎》,因为“《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此也形成了一个传统,即一般多提倡雅乐,抑制俗乐。雅乐是朝廷用于郊庙、朝会等国家重大典礼时的音乐,此自是其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因素,就在于雅乐曲调的正大中和,“乐中和而民不流”。而来自民间的俗乐,如孔子所排斥的来自桑间濮上的郑卫之音,因其曲调自由活泼而招人喜爱,所以卫灵公听而悦之。但“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乐者所以致和,非所以为淫也”,所以俗乐常常因为曲调过于柔弱无骨而被称为靡靡之音,喜好归喜好,却不为理论所提倡。
  (摘编自宋静的《“乐教”传统当弘扬》)
  材料二:
  荀子把“乐”理解为人类生活的根本追求,理解为人类与宇宙、天地、万物相感通的一种方式,此乃“乐”之发生与存在的形上依据。
  从“乐”产生的本原上说,“乐”乃植根人性,发自“天情”,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情感需要。这不仅仅在于“乐”具有人类情感之属性,更主要在于“乐”蕴涵着人类对至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礼仪功能和教育功能,其教化作用往往融入其礼仪功能之中,礼仪功能最重要。
  B. 孔子认为音乐的教化作用大于礼的规范作用,而且音乐对人的作用比礼更直接。
  C. 在礼仪活动中,音乐配合礼的施行,有助于人们了解和掌握礼,使人学会节制性情,自觉合乎社会规范。
  D.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古人可以通过听乐来考察一个时代和社会,因为音乐能改变世风,影响风俗的盛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特别关注音乐有无节制、歌词是否雅正等音乐本体的内容,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音乐对人有深远巨大的影响力。
  B.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其中《韶》为雅乐。
  C. 荀子认为“乐”上可通往“天下之道”,下可抵入人心,所以“乐”植根人性,发自“天情”是人类的生命情感需要。
  D. “乐”是人类与天地万物相感通的一种方式,各种乐器象征天地万物之特性而乐舞的动作舞姿是对天道和谐多样、四时更替的象征。
  3. 下列关于音乐的名句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舒曼
  B. 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亨德尔
  C. 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蒙泰威尔第
  D. 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德彪西
  4. 材料一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提倡美育开设音乐课是必须的,但人们对音乐教育认识并不充分,有人认为音乐教育就是教学生唱唱歌,跳跳舞,弹弹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音乐教育作用的认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后一句话“音乐对人的作用比礼更直接”不是孔子所认为的观点。原文有“礼主要是通过形式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它对人的作用是外在的,甚至带有强迫的性质。而音乐对人的作用则是内在的,它直接进入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是作者理解的观点。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一棵树
  邓文静
  从田地里荷锄挎筐归来,乡亲们蔫头耷脑,和田地里受害的庄稼一个模样。又是一个坏年景!他们把这该死的风沙在心里诅咒了上百遍。
  “种一棵树吧!”祖父对祖母说,对所有人说。那声音轻得像一片羽毛,可每个人都听得很真切。祖母伸出手来,好像要抓住什么,可是伸了一半又停住,凝固成一朵半开半合的花。半晌,祖母用力地点点头;冯三慢慢收回腿挺直身子,他挠了挠头,嘿嘿地笑了:“哟,种树,没那闲工夫呀!”乡亲们张了张嘴,声音却卡在了喉咙里——沉默不语,这是村里人从心里一点一点长出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