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7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大义,不偏离,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变,发展至今,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曲折表达、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B.“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C.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D.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
B.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
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
D.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三子者出,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
C.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
(5)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笔法”在构建中国当代学术话语权方面的重要性。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选择一处,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
二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共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家(节选)
曹禺
[是午后二时的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
觉 新:(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几乎未留心她们已经出去,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顺手取起一枝梅花,望了望,又苦痛地掷在桌上。沉闷而忧郁的声音,低低说出来)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工夫。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略顿),下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