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320字。
劝学
荀子教我们如何做君子
荀子所论述的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是人们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道德功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荀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集中体现了荀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
——《荀子•君子》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显著的贡献。
2.写作背景
《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3.相关知识
关于“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冯友兰说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