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040字。
酒泉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1.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作者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质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20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小说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而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
B. 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们,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也作为客体成为被鲁迅审视、解读、批判的对象。
C. 在小说(药)中,鲁迅运用了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D. 因为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所以当下的文学作品注重个体经验的书写,不再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冲击,都没有强调文学功能在图像时代的特质和优势。
B. 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眼花缭乱”,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与鲁迅小说《伤逝》对会馆意象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 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罗中立的画作《父亲》就体现出标题的点睛之妙。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照相机、摄像机、MV、视频、数码影像等电子科技对生活进行全方位的图像再现。
B. 某同学欣赏油画《唐太宗纳谏》时,想起学过的课文《谏太宗十思疏》,更觉画韵悠长。
C. 中国古代的题画诗,诗并非题在画内,虽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 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创作出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
4. 依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文学创作怎样才能形成劳拉•里斯所说的视觉上的“图像之锤”。
5. 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比比皆是,有的同学宁愿看电视剧也不读原著,认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你准备劝说他多读原著,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劝说要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选项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与“与20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且“不再进行”的说法也不恰当。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落无声
赵国洲
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的土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
分手的时候,小伍说:“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杨再德说:“好你个小伍,是说我老了,想赶我下台,在杨家桥来个一手遮天?”
小伍笑道:“我倒是想呀,只是刚出壳,不敢从您的羽翼下飞出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