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680字。

  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23小题,共5页。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沉郁,指深沉蕴藉、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它既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深刻、透辟的思致,也指创作过程中的深思熟虑。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作,穷困波折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的文字。
  “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他赞誉倡导诗歌的梁武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钟嵘倡导内容充实、富于深意的诗作,在品第具体作品时,诗意系于现实风云的深沉凝重是钟嵘的重要尺度。在汉末文人五言诗中,深沉悲切的思想情绪就已成为创作的重要依据。在建安诗中,这种思想情绪成为主要内容,并注入慷慨之气,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可以说,“汉魏风骨”的时代是“沉郁”成为一种重要诗歌风格的时代。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始,这种“沉郁”——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重情思在诗中的含蓄表露,成为中国文人诗的一个显要特点和传统,也成为诗歌评估的一个标准。
  “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杜诗“转益多师”,富于变化,但“沉郁”始终是主导风格。《杜诗镜铨》(卷三)指出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充满时代、生命之慨的“汉魏风骨”有精神上的联系,又有艺术上的超越。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始标“沉郁”为杜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摘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材料二:
  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诸如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等,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钟嵘的文学理论著作《诗品》,被用来评价艺术风格。
  B. 深沉悲切的思想情绪注入慷慨之气,在建安诗作中呈现出了艺术上的成熟。
  C. 杜甫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刻画壮大之景,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对国家时局的感受。
  D. 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大的抒情形象,与诗人善用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王南看来,杜甫“沉郁”诗风既有对前人艺术精神的继承,又有所发展与创新。
  B. 两则材料都认为,要形成“沉郁”文风,诗人个性、学识与阅历等因素缺一不可。
  C. 材料二从艺术形式层面阐释“沉郁顿挫”的内涵,主要采用举例与对比的方法。
  D. 杜甫前代文人作品中的“百年”之叹,更多指向对他们个体生命的自怜自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两则材料共用论据的一项是(   )
  A.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
  B.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泊岳阳城下》)
  C.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
  D.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杜甫的“沉郁”诗风内涵,请概述其异同点。
  5. 如欲从“沉郁”的角度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评论要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一词最早见于”说法有误。原文中是“‘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而非“‘沉郁’一词最早见于”。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多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
  “熄掉它罢!”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