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940字。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悲剧作为一种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的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往往将故事情节分散,最终将其串联起来让事件呈现线性发展,矛盾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凸显。而西方悲剧则擅于将故事情节集中,让矛盾冲突集中爆发,矛盾由此显得更加激烈。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中西方悲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悲剧多以不幸结局,而中国古典悲剧则多以大团圆结局。西方悲剧结局一般不会以善恶有报的结局出现。在西方悲剧中,个人与命运或社会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以主人公抗争失败彰显其悲剧性,结局多以“善无善果、恶有惩罚”的双重结局或“主人公‘由顺转逆’”的单一结局为主。前者有利于反映社会生活中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冲突,后者则更注重表现悲剧人物与自然或命运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俄狄浦斯王》属于悲剧的单一结局,俄狄浦斯未出生就已成为家族诅咒的牺牲品,他努力抗争却越陷越深,最终无法逃脱其悲剧命运。而中国古典戏剧常以大团圆结局,但结局团圆并不意味着中国古典戏剧就无悲剧。在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中,悲剧人物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已经产生,人对现有生存境遇的反抗和超越已经失败,其悲剧性结局也已然存在,个人力量在社会中非常无助,主人公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走向危机,所以其最后的团圆并没有改变其悲剧的性质。例如,《窦娥冤》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最后洗雪了冤情。虽以大团圆结局,但窦娥的悲剧命运并未因此改变。西方悲剧以悲惨结局为主要形式,而中国古典悲剧则多以大团圆结局为传统。中西悲剧结局的这种差异正好体现了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注重理性认识,中国则强调人性善的道德教化。西方悲剧多以悲惨结局来成就悲剧人物的崇高之美,而中国古典悲剧则多以团圆结局来达到劝善惩恶的教化目的。
在悲剧价值上,西方的悲剧价值首先来源于剧作要能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而后在此基础上达到心灵的陶冶与思想的净化。这种怜悯与恐惧所引起的净化作用被西方戏剧理论家称之为崇高,并认为崇高是悲剧最基本的审美属性。中国古典悲剧虽然和西方悲剧一样,都是来源于同情,主人公通常都具备一些值得同情、肯定或尊重的品质,他们可能是善良、勇敢、坚韧或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这些品质使得他们的悲剧命运更加令人动容。但西方悲剧是通过内容直接打动观众,而中国古典悲剧则往往以形式打动观众,因此中国的悲剧重视情感的表达。如《汉宫秋》中第四折的唱辞很好地表达了汉元帝梦醒后的愁绪,以此揭示汉元帝的情感和生活上的悲哀,用较长的内容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可见,中国古典悲剧不是以激起怜悯之情为目的,而是要达到伦理上的感动,其悲剧价值不是引起崇高感而是激起道德感化,其表现过程不是突出力量之美,而是让观众随着对整个情节内容的熟悉来深化情感。西方悲剧即使只是截取剧中力量突显的部分,人们同样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中国古典戏剧中悲剧感的获得往往需要对整部剧作进行完整的观照。因此,中国古典悲剧意在通过整部剧作展现的伦理道德来打动观众,其观照的美学意义在于真善美。而西方悲剧倾向于宣泄和陶冶,观众因对力量的感知而产生恐惧和怜悯,因此西方悲剧旨在以理性来打动观众。
(摘编自叶毓《中西悲剧结局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某个特定文学样式的接受群体影响着这种文学样式的内容和形式。戏剧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戏剧的接受群体应该涉及两类:观众和评论家。这二者当中,观众更为重要。因为中国戏剧产生于民间,在根本上它是一种民间艺术。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悲剧需要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和中国古典悲剧相比,西方悲剧的悲剧性矛盾冲突更为集中激烈。
B. 《俄狄浦斯王》通过人物与命运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社会的善与恶,具有悲剧的崇高美。
C. 中国古典悲剧重在表现主人公受难的过程,观众在此过程中,宣泄内心情绪,达到心灵净化的目的。
D. 戏剧的接受群体包括戏剧观众和戏剧评论家两部分,前者影响戏剧的内容,后者影响戏剧的形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故事情节、悲剧结局和悲剧价值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典悲剧和西方悲剧的不同。
B. 《哈姆莱特》中王子最终和仇人同归于尽,符合西方悲剧“善无善果、恶有惩罚”的双重结局。
C. 材料二第二段重点介绍了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对戏剧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D. 材料二认为戏剧能够在民间流传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剧作家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对民情较为了解。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悲剧是对处在灾难中的英雄人物或神的不幸的叙述”(狄俄墨得斯),这句话可作为材料一第一段的论据。
B. “悲剧让我们看到人类面对命运时表现出来的无奈和无助”(王尔德),这句话可作为材料一第二段的论据。
C. “大团圆的结局不能引起产生悲惨结局所特有的审美效果”(钱钟书),这句话可作为材料二第一段的论据。
D. “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朱光潜),这可作为材料二第三段的论据。
4. 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和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5. 中国古典戏剧为何多以大团圆为结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来表现社会的善与恶”错误。从原文“结局多以‘善无善果、恶有惩罚’的双重结局或‘主人公由顺转逆’的单一结局为主。前者有利于反映社会生活中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冲突,后者则更注重表现悲剧人物与自然或命运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和“《俄狄浦斯王》属于悲剧的单一结局”可知,《俄狄浦斯王》表现悲剧人物与自然或命运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C.“宣泄内心情绪”错误。从原文“西方悲剧倾向于宣泄和陶冶,观众因对力量的感知而产生恐惧和怜悯,因此西方悲剧旨在以理性来打动观众”可知,西方悲剧侧重让观众宣泄内心情绪。从原文“中国古典悲剧意在通过整部剧作展现的伦理道德来打动观众,其观照的美学意义在于真善美”可知,中国古典悲剧希望通过伦理道德打动观众。
D.“前者影响戏剧的内容,后者影响戏剧的形式”错误。从原文“某个特定文学样式的接受群体影响着这种文学样式的内容和形式。戏剧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戏剧的接受群体应该涉及两类:观众和评论家。这二者当中,观众更为重要”可知,观众对戏剧的内容和形式影响比评论家更大,而无法表明观众和评论家分别影响戏剧的哪一方面。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定军山①
董佳飞
村庄里,一声鸡鸣叫退了晨雾,也唤醒了朝阳,光慵懒地洒在村庄上。一切都如大梦初醒。随着声咿呀的戏词,朱红的大门洞开,老人推着自行车吱呀吱呀地出发了。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田头的水渠旁,草叶上垂着朝露,露水的倒影里,一道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