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43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
首先,在理念上,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一厢情愿地认为受众会无条件地接受传播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为此,需要尊重受众的接受期待,平等地与受众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受众只会背你而去。所以,宣传工作就不能以“传者”为中心,而应充分尊重受者的权利和感受,提升传播的质量和水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目标受众心中去。
其次,在传播框架上亟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框架问题。如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需要修正。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这就需要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二是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中国文化之间的秩序问题。三者完全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求三者之间的最大“交集”,这是文化整合需要破解的课题。将三者有效地整合起来,获得“共识”之后,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框架,将三个维度的价值理念有效地运转起来。主流价值观传播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非主流价值观传播处在中间层,文化传播应该是金字塔的基座。三个层面的传播是上下贯通的尤其是主流价值观不是孤悬在金字塔的顶部,它应从非主流价值观和中国的文化基座中汲取最大共识,获得丰厚的民意支持和文化地气,这样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其三,创新传播方式。习近平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就是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之一。比如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设计者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复活了张择端笔下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让原先静态的历史名画变成了生动的动态场景。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城市的祥和、热闹生活,智慧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兼容的理念。
(摘自张涛甫《中国文化如何输出》,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90后”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中国的文化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文化传播理念有偏差、框架不清晰以及传播方式陈旧。
B.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需要修正当下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
C.设计者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生活动态化,更好地表达了和谐兼容的理念。
D.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顺应观众需求而选择了充满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中国文化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得益于国力的提升,也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不无关系。
B.大众文化一般具有感性化的特点,便于让外界接受,能够让外国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C.本文在充分肯定李子柒视频的同时,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
D.尽管人们对李子柒视频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争论,这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中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院”。
B.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林语堂,用英文写了《生活的艺术》一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
C.京剧文化海外推广者孙萍说:“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我们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D.“add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简要概括李子柒视频在全球走红的原因及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评点是一种与文本结合在一起的文学批评形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主要有评点、评阅、评林、评释、评订、论赞等。
由于小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俗文学的状态,不被文人士大夫所重视,所以小说评点在明李贽评《水浒传》以前,一直是沉寂的,评点之学也不被文人士大夫所重视。
小说到了明代,有了蓬勃的发展。自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