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360字。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二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国,指的是战国时期韩、魏、楚、赵、燕五个诸侯国,后来相继被秦国所灭。
  B.嬴,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国姓,文中特指秦国。
  C.“爱其地”意思是爱惜自己的土地,“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含义相同。
  D.“因得以”意思是“于是能够”,“因”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含义不同。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指出,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不知道联合他国,只与秦国交好,以致最后孤掌难鸣。
  B.苏洵说“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辙指出,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四国可以通过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使秦国无所作为。
  D.苏辙认为,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并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最终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