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200字。

  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按照“天命之谓性”的说法,人之本性来源于天,由天所赋予,所以人性等同于天德,因此人们经常把人生来具有的本性称之为“天性”。
  如果儒家学派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社会有许多仁人君子时,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命”观念帮助商人肯定了周人的统治,也说服自己与他们合作。
  B. 周王朝建立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天命是一种主宰的力量。
  C. 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而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
  D. 儒家认为一个人做事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明较高的商朝竟被文明较低的周朝取代,这不得不令当时所有的人反省。
  B. 儒家思想推崇那种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依然坚持不懈的精神。
  C. 根据《易经》说法,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D. 由《论语》来看,孔子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就是“仁”。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B.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C.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D. 凡人之命,不由己也。《中庸》
  4. 有人说“知命”是一种迷信且消极的思想,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对此说法进行反驳。
  5. 为了引导高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团委推荐学生阅读了材料一文本。请以“人生与使命”为话题,列出一则阅读感言提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帮助商人肯定了周人的统治,也说服自己与他们合作”错。由原文“‘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可知,是周人在肯定自己统治的同时,运用“天命”观念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
  B.“人们一直相信天命是一种主宰的力量”错。由原文“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可知,有主宰力量的是周人的封建系统。
  C.“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而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错。根据“……战国文书《性自命出》说:……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可知,这个观点是《性自命出》这部书的观点;另文本中有“似乎”二字,有推断的意思,而本选项变为肯定的意思。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人行(节选)
  王愿坚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摘下来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因此,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
  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而现在这办法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