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000字。

  长安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曾经对礼治秩序做出过探讨,他认为,乡土社会并非“无法无天”或者“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礼”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人们理出合乎道德的经济秩序。礼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行为规范,也是一种传统习惯,更是一种社会秩序。作为一种礼治秩序,“礼”通过自身的特点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首先,礼治秩序主要是通过道德约束力来发挥社会控制作用。第一,礼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形成普遍约束力;第二,礼治秩序的形成不依靠强制力实施,它不同于法律,法律是国家规定并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以及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礼治秩序依靠的更多是乡规民约和民间习俗来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第三,礼通过一种积极控制引导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为在调节手段上是费孝通所说的“让人主动服膺的”而并非让人被动遵从的,它是一种德治的社会控制。
  其次,礼治秩序是通过礼俗教化以及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乡村治理和控制。“教化”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这是传统乡村礼治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理念。社会学者赵旭东认为:“从乡村社会的传统治理而言,乡村秩序建构的核心理念从来都是强化礼教对人的教化作用,并不存在那种特意要改造农民成为新人的现代观念下的意识形态;更多地在于感化和树立礼教的榜样。”
  最后,礼治社会秩序处理矛盾与调解纠纷的特点通常表现为“无讼”。这一特点在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一节中有所提及。传统乡土社会秩序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打官司”。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亲如一家,村民犯错误之后,通过家族内部进行“调解”“劝服”,而不会诉诸公堂。可以说,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就是一个“无讼”而“自觉”的礼治社会。
  传统乡村社会秩序就是通过“礼治秩序”保障了人们的权益,实现村民对公正的诉求。当然,费先生也提出:“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一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
  (摘编自《城乡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经历了革命、改造、改革和转型的乡土中国,现如今已经迈入后乡土中国。
  后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从乡土社会的熟悉关系转向熟悉关系加陌生人关系的混合型关系,乡村秩序形成基础和维系力量从教化权威力量转向代表国家法规政策的法理权威与乡村礼俗混合而成的力量,乡村秩序的形成和维护环境从封闭的共同体转向流动的开放空间。乡村社会所有这些重要的变迁,都反映出乡村社会治理及秩序的基本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治秩序”主要是通过道德约束力、礼俗教化以及潜移默化的方式对社会乡村产生影响。
  B. 当今中国乡土社会或许尚未达到“隆礼至法”的理想境界,但已经具备法理秩序的特征。
  C. 从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社会治理秩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依托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基础。
  D. 两则材料都围绕“礼治秩序”展开论述,都强调了“礼治”对乡土中国和后乡土中国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乡村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那么在处理矛盾与调解纠纷方面,通常是主动遵从礼德而不打官司的。
  B. 赵旭东和费孝通对传统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理念有不同的看法,前者认为核心理念是教化,后者认为是法律。
  C. 法理秩序和礼俗秩序融合在法礼秩序里,在后乡土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中,二者共存并发挥作用。
  D. 随着村落共同生活的延续,尽管一些历史的或传统的规则被中断或打破,但又会形成新的传统和习惯。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礼治社会”礼治特征的一项是(    )
  A. 韩非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致力于建立法规条文,而宣扬好的道德教化是徒劳的。
  B. 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D. 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一些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积极培养优秀讼师。
  4. 某中学进行了一次“家乡文化生活”问卷调查。面对“如果有人借了您的钱赖着不还,您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某村村民的解决方式及各种方式占比统计如下表。请运用上述两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对表格中的统计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解决方式 托熟人解决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找村委会解决 其他
  占比 35% 27% 31% 7%
  5. 有同学读完材料一,认为其论证思路清晰,想要将材料一收藏起来,方便自己学习。但是他没有搞清楚材料一的论证方法,有点烦恼,请你帮他将材料一的论证方法概括出来,解决他的烦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前两则材料都围绕‘礼治秩序’展开论述,”错误,材料二是围绕“法礼秩序”而展开的,材料一是围绕“礼治秩序”展开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絮语
  冯骥才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岁月。
  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