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题,约1461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学业诊断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上午8:00——10:00)
  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到下面的答题栏内。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8年,苏联汉学家费什曼出版了一本专著《李白生平与创作》,认为李白的世界观和创作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接受道家思想,认为道家哲学是在当时社会的桎梏下寻求个性解放的途径;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对人民的命运有一种责任感,想用自己的才华造福于人民。”李白的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又赋予其新的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疾苦,因而他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到李白的天才表现,指出李白诗歌的根本特征是“想象力”,这种卓越的想象力使他的诗才超越了所有其他唐代诗人。持此观点的,有法国学者路易•拉卢瓦、俄罗斯汉学家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等人。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李白天才般的幻想源自道教思想的熏陶。
  谈到这一点,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机杼独见,他说:批评家和传记家经常讨论李白对道教的倾心,特别是他对神仙的崇拜。李白结交著名的道教人物,接受初级的道箓,有时在诗中显示对道教密旨的了解,这在大多数人那里是罕见的。玄宗对道教的扶植,使它成为宫廷宠臣的迷人捷径,李白走的正是这条路。李白从未参加进士考试,也从未表示在这方面有何兴趣,似乎也不可能为获得必不可少的引荐而努力。即使他参加考试也极不可能通过,因为要想成功通过这条指向恩宠的标准“文学”之路,就必须结合社会和教育的有利因素。与王维相比,李白更算不上是宗教诗人:他所深切关注的,既不是道家的宇宙法则,也不是道教炼丹术的原始科学。对于李白来说,神仙不过是驰骋幻想的对象和释放想象力的工具。他们的异常与李白个人的异常感觉相应:“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正好解释了李白想象力生发的深层次原因。宇文所安还指出,包括杜甫在内的其他唐代诗人,没有人像李白这样竭尽全力地描绘和突出自己的个性,向读者展示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个体两方面的独一无二。
  (摘缩自谭夏阳《李白来到旧金山————中国古诗的异域新生》)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可是倘若以李白和苏东坡相比,还是有一个分别的,我认为这个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李白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因其反映了时代生活以及人民的愿望和疾苦。
  B. 西方学者均认为李白诗歌的根本特征是“想象力”,李白天才般的幻想源自道教思想的熏陶。
  C. 宇文所安认为和其他唐代诗人相比,李白 诗歌最能突出诗人的个性,也最受读者喜欢。
  D. 李白的一生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其根源是对于充满约束、痛苦、罪恶的人世,他无力反抗。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玄宗对道教的扶植,可能是李白在诗中显示对道教密旨了解、对道教倾心的重要原因。
  B. 李白被称为“谪仙人”,即触犯天条被罚到人间的仙人,这与苏东坡的“仙人”气质不同。
  C. 材料一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论述了李白在诗文作品中独一无二的个性表达。
  D. 两则材料均提到李白在当时社会的桎梏下寻求个性解放,但材料二对此论证更充分。
  3. 朱自清认为“王维仕隐两得”,下列诗句最不可能佐证朱自清观点的一项是(   )
  A.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王维《寄荆州张丞相》)
  B.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王维《酬张少府》)
  C.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王维《早秋山中作》)
  D.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其二》)
  4. 有人评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虽然记叙的是梦境的内容,但无疑是清醒时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西方学者均认为”范围扩大,原文“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到李白的天才表现,指出李白诗歌的根本特征是‘想象力’”。
  C.“也最受读者喜欢”无中生有,原文是说“宇文所安还指出,包括杜甫在内的其他唐代诗人,没有人像李白这样竭尽全力地描绘和突出自己的个性,向读者展示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个体两方面的独一无二”。
  D.“他无力反抗”曲解文意,原文为“无法突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