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360字。

  2022级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2024.01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鲁迅和胡适对孙悟空形象究竟是源自中国本土文化还是源自印度史诗的讨论,在我国学术界引发了多次学术争鸣,几乎贯穿了20世纪初至今百余年的中印文学关系史,先后出现“本土说”“外来说”“混血说”等不同观点。回顾与反思该话题百年来的流变轨辙,总结其间的得失,归纳出中印文化交流的某些规律,或许比盲目评赞更有意义。
  1923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孙悟空形象出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无支祁。同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孙悟空形象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认为“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由此引发了有关孙悟空形象来源问题的第一次学术争鸣。鲁迅很快作出回应,1924年在西安暑期讲学时,他提出《西游记》受唐人小说的影响很大,而受印度史诗的影响却未可知,孙悟空袭取无支祁形象的可能性更大。学界也有赞成胡适观点的,例如陈寅恪在《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1930)中,对汉译佛经里猪八戒形象、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以及高老庄招亲故事进行了溯源,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结合了《罗摩衍那》中哈奴曼的故事及汉译佛典《贤愚经》中“顶升王升仙因缘”的故事。郑振铎的《西游记的演化》(1933) 认为,孙悟空与哈奴曼非常相似。林培志的《拉马耶那与陈巡检梅岭失妻记》(1934) 也提出,孙悟空是哈奴曼的化身。这些学者的文章为胡适的孙悟空“外来说”观点补充了证据,使之成为之后三十年间关于该话题的主流观点。以鲁迅与胡适为代表的关于孙悟空身份来源问题的讨论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学术论争,他们研究的出发点、运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都有所不同,孰是孰非一时难有定论。
  20世纪50年代之后,吴晓玲重提鲁迅的孙悟空形象“本土说”,通过考证十条与《罗摩衍那》相关的汉译佛典内容,指出古代中国人对《罗摩衍那》故事所知并不多,《罗摩衍那》能影响到《西游记》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实,在吴晓玲重提“本土说”的同时,季羡林在1958年的《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中就提出《西游记》中有大量印度成分,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未发表,直至1980才刊登在《文学遗产》杂志上。此外,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1979)、《〈罗摩衍那〉在中国》(1984)等学术论著中都表达过孙悟空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鉴来的观点。沉寂数十年的“外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走入研究视野,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如顾子欣就认为孙悟空这位猴王是万里迢迢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当然,“本土说”也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金克木在《梵语文学史》(1964)中提出,有人以哈奴曼大闹罗刹宫和孙悟空大闹天宫相比照来佐证孙悟空的外来血统,实则两个神猴形象不同,且汉译佛经中并未提及哈奴曼大闹魔宫的故事,很难证明两个神猴故事有什么关系。刘毓忱的《关于孙悟空“国籍”问题的争论和辨析》(1981)认为,《西游记》成书之前哈奴曼并没有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渠道。龚维英在《孙悟空与夏启》(1984) 中考辨了夏启与孙悟空形象上的继承、发展和再创造关系,认为夏启是孙悟空形象最古老的渊源。由此可见,20世纪 70——80年代,“本土说”和“外来说”仍旧是两种分庭抗礼的学术观点,有关孙悟空身份的来源问题仍无定论。
  其实季羡林在提出“外来说”时并没有彻底否定鲁迅“本土说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胡适关于孙悟空形象源自本土、外来还是混血的争论,引发了贯穿百余年中印文学关系史的学术争鸣。
  B. 在陈寅恪、郑振铎、林培志等人的文章的支持下,胡适关于孙悟空“外来说”的观点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了这场争论的主流地位。
  C. 金克木、刘毓忱、龚维英等学者分别从故事情节、创作时间、形象溯源等角度进行分析,来证明孙悟空形象“本土说”的正确性。
  D. 虽然季羡林的观点在上世纪80年代又引发学者关注“外来说”,但本文认为,他其实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并演化为“混血说”。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于存在争议的学术话题,我们去厘清它流变的轨迹,在反思与总结中归纳其发展规律,比盲目反驳或赞同更有意义。
  B. 在研究学术问题时,人们要提高自己研究的准确性和观点的说服力,可以运用引用典籍、追根溯源、深入考证等方法。
  C. 从文章对吴晓玲和季羡林两位学者研究的介绍中可看出,《罗摩衍那》这本著作对研究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有重要作用。
  D. 相比研究文化间相互影响的蛛丝马迹,在平等对话前提下研究本民族文学如何以独特面貌走上世界文学舞台作用更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土说”观点的一项是 (   )
  A. 唐代李公佐所著《古岳渎经》中记载的“无支祁”,其语音源头是梵文Makara音译在吴、粤方言中的变异。
  B. 据《山海经》记载,无支祁是上古奇妖,“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轻利倏忽”,大禹治淮水时,命应龙擒获了无支祁,把它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
  C. “要想研究孙悟空 家谱,是比较困难的,不可否认,他身上有中国固有的神话传统;但是也同样不可否认,他身上也有一些印度的东西。 ”
  D. 有学者考证,《罗摩衍那》传入中国的道路有: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川、滇、缅的通道和青藏之间的麝香之路↵
  4. 同属“混血说”,但萧兵和赵国华的观点并不相同。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5. 习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土强调:“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请结合文本谈谈这一学术争鸣的积极意文。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鲁迅和胡适关于孙悟空形象源自本土、 外来还是混血的争论”错,原文“蔡国梁在《孙悟空的血统》(1981)一文中首次提出孙悟空为‘混血猴’的说法”,可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没有“混血说”。
  故选A。
  【2题详解】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地庄稼
  付春生
  我以前从不知道一块荒地是什么样子。当我走进一块地的时候,我看到的只是欣欣向荣和郁郁葱葱,种子和秧苗才是主旋律。那时,所有的田地都是光鲜的,温和的,充满生机的,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在上升——期待,让一切为庄稼的付出都变得值得和不可阻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