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060字。

  荆州八县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体验”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子倡导的“体道”,王弼提出的“体无”,朱熹强调的“体认”,他们所说的都是“体验”。“体验”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超越一般的语言概念层次,直抵个人的心灵世界,在心中再现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实现与他者的通融,达到一种内外冥合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就是根植于这样的思想文化土壤,“体验”也成了其基本的方式。
  强调通过批评主体的内在体验抵达作品的内在世界,这几乎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强调读者的“体验”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此外,在传统文学批评史中,还出现了系列与“体验”相近的术语,比如唐代虞世南的“神遇”、张彦远的“心契”、宋代沈括的“神会”、杨时的“体会”等。这些批评观念认为,读者如果只是停留在字句的阐释中,是无法把握作品意蕴的,因为作品的意蕴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读者去体验去把握。
  在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以“体验”为重心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并没有消失。除了批评家的自觉选择之外,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作为一种民族审美方式的积淀,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在地制约着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无论是早期对传统文学批评自觉进行现代转化的王国维,还是鲁迅、茅盾、李健吾、沈从文等新文学批评家,在他们的批评文字中,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学中“体验”的影子。他们把自己了解的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内化为对作品的体验与分析,在评价作品时调动一个批评家特有的审美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结构、色彩、音响、节奏,以及主题、氛围、情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健吾。李健吾注重批评文本的灵魂和作家作品灵魂在精神上的契合,由此把握作品的意蕴与精神。他指出:“一个批评家……要独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深处。”在他看来,批评是一种体验与叙述,体验作者的经验、快乐与痛苦,并以直观印象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相遇。
  然而,现代文学批评家那种以“体验”为基础,然后再寻找一种合适的批评方式对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归纳与阐释的批评路径,在当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尤其是自新时期以来,随着各种西方批评理论的涌入,大多数批评家都被“理论”裹挟,在他们看来以“体验”为重心的传统文学批评失去了对当代文学的阐释能力。我们不能否认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它们从新的角度打开了文学文本的世界,文学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些理论方法使用的合理性。但那种以“理论”为重心的批评同样有其不可忽视的缺陷,那就是批评者过分关注批评理论的运用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文本成了验证理论的材料,而不同的理论往往只侧重于文本的某一方面,因此文本的整体性被肢解,文学的意义也被简化为理论或者逻辑的意义,文学作品的意蕴世界被消解。
  其实,文学是一种特殊意义的话语文本,是一种体验的对象,因此也就决定了文学批评不是单纯记录作品中包含的信息,也不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它们进行技术解剖,而是把批评主体投入其中,在作品与作者世界中寻找精神的回应,从而获得作品的审美与意义。文学批评中的“理论”应该基于文学,以恰当的方式面对文学,因为文学的意义不是客观赋予的既定知识,而是需要读者带着阅读经验与人生经验去体验,其意蕴才能被激活与生成。
  意蕴隐藏于文本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形式、布局谋篇、节奏安排等背后,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是文学批评不可缺少的“技巧”,因为它们为作品感性特质提供了直观的表现方式,但把握技巧的根本目的在于捕捉文学作品中的意蕴世界,那个通过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道”“体无”“体认”“神遇”“心契”“神会”“体会”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体验”。
  B. “这几乎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之中”中的“这”,指的是以“体验”为重心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
  C. 鲁迅、茅盾、李健吾、沈从文等一批新文学批评家,都自觉地传承了“体验”这一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
  D. 文学批评固然要赏析作品直观的表现方式,但把握作品技巧的根本目的在于探寻文学作品中的意蕴世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土壤,“体验”便成为基本的鉴赏方式。
  B. 因为作品的意蕴隐藏在文字背后,所以如果只是停留在字句的理解和阐释中,是无法把握作品真实意蕴的。
  C. 随着各种西方批评理论的涌入,当代文学批评家被“理论”裹挟,流行一种反传统的错误的“理论批评”。
  D. 文学作品本身并不能客观赋予我们文化、伦理等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需要读者从对作品的体验中获得。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通过体验‘抵达作品 内在世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爷爷带孙女一起读《沁园春•长沙》时,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和战友参加革命战斗的生活和场景,不由得感受到诗人昂扬的革命激情。
  B. 在学习《芣苢》一诗时,轩轩去学校图书馆查阅了相关参考书目并下载了网络资源,了解到“重章叠句”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C. 张雷准备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论文,买了本《杜甫传》来了解杜甫的生平,对诗中杜甫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D. 莉莉在读《故都的秋》时,想起去年和父母一起在金秋十月游玩北京的场景,再次被文中浓浓的秋意和作者郁达夫深情的笔触深深吸引。
  4. 相较于“体验批评”,“理论批评”有哪些短板?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激活传统文论中“体验”力量的必要性?请根据文本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体道’‘体无’‘体认’……属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体验’”错。“体道”“体无”“体认”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的概念,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术语。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咆哮了的土地①(节选)
  蒋光慈
  革命军并没有如一般人的期望那样很快地就到来了。一直到昨日的下午,革命军到了的消息,才由进城卖柴的刘二麻子很确实地说出来。
  刘二麻子是在乡间做散工的,有工作的时候,他为人做工,没有人找他的时候,他便打柴到城里去卖。一则因为他很年轻,二则因为生活很艰难,所以他也就很热心地希望革命军的到来,虽然那“革命军”能不能给他以好处还是问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