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760字。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24年1月24日上午8:00—10:30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革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生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里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民族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二: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做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这使中国民族心态总体呈现出比较冷静沉稳的特点。
B. 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 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从特殊到普遍、从当今到今后,在个别或片刻的情境中搭建起桥梁。
D. 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 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保留且可传递过去的累积,形成社会共同经验,这种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
C. 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 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古代,人们仰观天空,发现天是圆的,俯察大地,发现地是平的,于是便产生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B. 《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意思是中国人注重内在品质,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
C. 一个人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都有一定的数量,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D. 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
4. 请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2023年中国社会的城市化率已经由《乡土中国》成书的1947年的10%左右上升到65.22%,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数千余个,农家书屋的数量高达六十余万,然而利用率却不容乐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字下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与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说法有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选项的说法张冠李戴,与小白老鼠走迷宫在本质上一样的是“人类的习惯”,并非“人类的学习过程”。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屋小记
史铁生
年龄的算术,通常用加法,自落生之日计,逾年加一;这样算我今年是四十五岁。不过这其实也是减法,活一年扣除一年,无论长寿或短命,总归是标记着接近终点;据我的情况看,扣除的一定多于保留的了。孩子仰望,是因为生命之囤满得冒尖;老人弯腰,是看囤中已经见底。
二十三岁时我曾到一家街道生产组去做工,做了七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