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290字。

  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上“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不少杭州人来讲,西湖是跑步爱好者们心中的“天花板”。从断桥出发,沿着白堤、孤山、苏堤一路向雷峰塔奔去,经过柳浪闻莺、湖滨公园再折返断桥,一路上不仅湖光山色让人沉醉,一步与一景的相遇更会让人恍然仿若穿越不同的历史时空回望西湖。正如本届亚运会奖牌“湖山”所体现的,在湖水涟漪与山峦起伏间徐徐展开的杭城画卷中,西湖不仅是杭州人、更是国人心中追溯历史往昔的诗意地标,而西湖也诞生于历代人杰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创见的交融之中。
  让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直到2000多年前,西湖还只是钱塘江口一个与海相连的浅海湾。汉代以前西湖之地仍有海潮出没,直到汉晋之间才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湖泊。隋唐年间,这片湖水最终因钱塘县而名,又因湖水位于县城西侧,而得名西湖。也正是在西湖籍籍无名之时,得益于江南潮湿多雨的气候以及三面环山又与大海阻隔的地形,湖中咸苦的海水终于逐渐变淡,降雨以及四周群山的溪涧清泉成为淡水西湖最重要的水源。
  唐建中二年(781),曾在安史之乱中出谋划策的朝中元老李泌被贬谪至杭州任刺史。
  李泌到任后“悯钱塘濒海市民苦江水卤恶难以安土”,便发动当地人在西北沿湖一带凿建六井。只要西湖不干,城中就总能饮到淡水。尽管这项工程在今人看来并非难事,但作为最早发现并善用西湖之水的“市长”,李泌凿建的六井却惠及唐宋以来杭州的繁荣。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深感“宦途气味已谙尽”的白居易主动上书请求外调,赴任杭州刺史。出发时,他还带着些归隐放逐之意。毕竟彼时杭州已是一座风物优美的城市,虽不及长安繁盛,但“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人烟稠密,与“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的景致也颇令人向往。可惜好巧不巧,当他来到杭州时,正逢杭州大旱,不仅禾苗枯黄,就连人畜饮水都有困难。西湖附近更是一片狼藉。
  白居易调集民夫清理西湖淤泥之余,又让人在钱塘门外的石桥到武林门之间修筑一条增高的湖堤,将上湖与下湖分割开来,湖水则尽量贮藏于上湖。为了防范水高易泄的风险,特令在此处设立水闸以调节水位,这样一来雨季可存蓄湖水,遇到旱情,也可决放上湖之水用于下湖灌溉。为能有效管理西湖以及相关的灌溉事宜,白居易还特别提出要选定两名专职管理西湖的“公勤军吏”,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根据农田顷亩有计划地实行定时定量放水灌田。
  如果说白居易开启了西湖的治湖之始,那么苏轼便是奠定今日西湖基本格局,并让其从“城西之湖”成为“西子湖”的关键所在。
  苏轼曾两次出仕杭州担任地方官。第一次是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他因反对青苗法而卷入朝堂之争被宋神宗外放到杭州任“通判”。尽管初到杭州时他仍为朝堂之事而心情郁结,但郁闷的心情很快就被“东南第一州”杭州的秀美风光一扫而空。即便见惯了家乡四川山水的苏轼也不禁为西湖之美而折服,不仅觉得“湖上四时看不足”,更直言“故乡无此好湖山”。
  1. 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花板,用以喻指西湖是人们心中最好的跑步场所,其他地方难以比拟。
  B. 市长,是以当今时代的官职称呼唐时的杭州最高行政长官,用语幽默。
  C. 保险,文中指苏轼的上书在西湖治理问题上起到的保障作用,形象生动。
  D. 杭漂,指因没有在杭州置办产业而充满漂泊之感、有家不能回的外乡人。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湖早期因钱塘县而名,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写的就是此湖景色。
  B. 西湖湖水由咸转淡,适宜城中人饮用,根本原因在于江南一带的气候。
  C. 认识到西湖在促进民生方面的功用后,朝廷同意了疏浚西湖的请求。
  D. 先清杂草荇藻再种菱角,在民户增产、官府增收的同时也治理了西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降雨是西湖重要的淡水来源,在气候适宜、降水量充足的情况下,西湖能给城内百姓提供足够生活所需的淡水。
  B. 受西湖美景吸引,白居易、苏轼前来杭州做官,在任职期间大力治理西湖,为今日西湖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C. 苏堤、六桥、三潭印月等西湖景观最初建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观赏,它们都是有明确的使用目的和实际用途的。
  D. 元代时,西湖的治绩没有和官吏的政绩联系在一起,被派去治理杭州的官员并不重视疏浚西湖,西湖由此受损。
  4. 西湖是如何在实用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碰撞中诞生并成为杭州的诗意地标的?请简要概括。
  5. 文中多处引用诗句和古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有家不能回”表述有误,原文表述的是“大部分人选择留在杭州”。综合文本信息,杭漂在文中应指在杭州工作和生活的、非杭州籍贯的人。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乡记
  江子
  五十多年前,高中毕业、心智过人的伯父,考入了地区主办的一所四年制中专学校。在四年的时间里,伯父担任了学生会文体部长之职,并且品学兼优。已有消息传出,学校有让他留校的打算。可是伯父做了一个让无数人无比遗憾的选择,回家当了农民。究其原因,乃是伯父有一名极其迂腐、固执的父亲。有着忠孝传统观念的伯父只好先回乡。
  那条联系着故乡与远方的无名公路应该依然记得他回村的景象: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