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0320字。
山西省忻州市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世纪20年代至今,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史研究已有百年之久。百年来,各类小说史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重写小说史”的口号被不断提起。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次次“重写小说史”的呼号之后,各家小说史叙述的基本史实并没有大的变化。那么,这样一种“重写小说史”的意义又何在? 回顾学术史可以发现,所谓的“重写小说史”,与其说是一种“重写”,不如说是一种“续写”;与其说是一种学术“自省”,不如说是一种学术“自觉”。
推动“小说史重写”的因素有很多,但离不开两个主要原因:新文献的发现与研究、各类理论视角的学习与实践。就文献研究与小说史的关系来看,鲁迅早在撰写小说史之前,便以古小说“钩沉”为先声,这样一种看似无意的举动,奠定了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初步文献基础,有关小说史的问题也随之推进。但就整体史实脉络来看,各家小说史基本并未实现所谓“重写”,而是基于前人的“续写”。但是,小说史的“续写”并不意味着重复,而是一种学术“自觉”。这样一种学术“自觉”,既是学术史的“自省”,也是小说史作为“史”的“自觉”。一部小说史的编撰,不仅在于描述小说史实脉络,也要对相应的史实作出解释,因而各类理论视角也就受到撰写者的青睐。百年来,形式主义、阶级斗争、叙事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不同的理论方法,纷纷运用到小说史撰写中,这些理论方法既具有相应的时代意义,也产生一些问题,因而所谓“新理论”的运用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学术“自省”。
值得注意的是,石昌渝先生新近出版的《中国小说发展史》,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学术“自觉”的小说史“续写”。这种“自觉”首先是对小说史实的自觉回归,著者不仅注意到小说文体内部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的具体演进路径,也注意到小说发展与社会历史的互动。 进一步看,这种“自觉”也体现在著者以个人之力独自撰写小说通史。“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语境中“史”的重要特性,但要实现这种“史”之“自觉”,不仅需要著者的学术个性,更需要有充分的学术积累和独到的学术断识。也正是因此,一直以来的小说史撰写或为集体编纂通史,或为个人编纂专题小说史,以一人之力撰写小说通史者并不多见。而此书则不仅对小说史加以梳理,更对古代小说发展的动力及制导机制加以概括,正如著者所言,这在此前的小说史著作中是没有的。
《中国小说发展史》之所以能产生形成这种“史”的学术“自觉”,与著者的文学史观有密切的联系。著者曾专门撰文指出“文学史的本质是史”,并进一步分析道:“文学史与其他史比较,有其特殊性,但却又具有史的一般性,文学史的编写应当在这一般和特殊的结合中探索自己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文学史作为史的科学品格。”也正是这样一种作为“史”的科学品格,直接影响了著者的小说史编撰。
《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撰写不仅是对“文学史的本质是史”之文学史观的生动实践,也是对小说史编撰之史学品格的进一步彰显,是对“小说史的本质是史”这一小说史理念的进一步具体化,这一具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坚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本位,注重对小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可知,“重写小说史”不意味着重复,它是基于前人的“续写”,是小说史作为“史”的一种“自觉”。
B. 自觉回归小说史实、以个人之力独自撰写小说通史是石昌渝先生基于学术“自觉”,对小说史“续写”的具体体现。
C. 作者认为,文学史有其特殊性,又有史的一般性,文学史的编写应当在这一般和特殊的结合中探索自己的方法。
D. 对于“小说”的界定,石昌渝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坚持将以传奇文为主体的文言叙事作品作为小说的最初形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19世纪20年代至今,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史研究已达百年。随着古小说的搜集与小说创作不断丰富,小说史的“重写”定能实现。
B. 因为要重视各类理论视角的学习与实践,所以小说史的编撰,不仅要描述小说史实脉络,而且要对相应的史实作出解释。
C. 实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史”之“自觉”,需要的不是著者的学术个性,而是其充分的学术积累和独到的学术断识。
D. 小说史文学本位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相关联,编撰小说史要反思以往研究中小说史与社会历史“两张皮”之弊。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柳青的《创业史》、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是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但两部作品在历史观上分别表现出反叛与皈依的不同姿态。
B. 铁凝的《哦,香雪》于1982年首次发表在《青年文摘》上,是一个关于等待与追梦的故事,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C. 陈大康在写作时努力研究新文献,他在《明代小说史》中尝试用模糊数学、突变论等对明代小说重新阐述,使小说史真正成为动态的小说史。
D. 网络小说是网络作家依托网络平台发表的小说,是随着网络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小说类型,网络小说风格自由,题材不限。
4. 请结合文本,简要梳理石昌渝先生在“续写”小说史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5. 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撰写,是对‘小说史的本质是史’这一小说史理念的进一步具体化”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作者认为……探索自己的方法”错误,结合原文“《中国小说发展史》之所以能产生形成这种‘史’的学术‘自觉’……并进一步分析道:‘文学史与其他史比较,有其特殊性,但却又具有史的一般性,文学史的编写应当在这一般和特殊的结合中探索自己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文学史作为史的科学品格’”可知,“作者认为……探索自己的方法”为文中所引石昌渝先生的观点,而非本文作者的观点,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村庄的剪影
吉米平阶
一个人,这一生是不是必须跟一个村庄产生联系?或者说,一个人的生命中,是不是必须有一个村庄的影子?在去往叶巴村之前,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在我的脑子里出现过。
叶巴村在西藏昌都,位于怒江中游岸边的一个小山村,称它为“挂在山坡上的村子”,一点也不夸张。当年我们乘车进去,新修的毛路一面是山体,一面是滔滔江水,车子倾斜而过,两只手能把扶手攥出汗来。
村庄不完全临江,也深藏在大山的褶皱里。那些旁逸斜出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