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82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拖欠着未了的人情。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权利、义务的分配决定于人们在家族等“特定团体”中具有的身份(贵族或平民、父或子、夫或妻等)。个人财产权利与亲族团体的权利纠缠在一起,难以分离。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没有能在社会关系的领域完成一场真正的革新。如果说,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可以在革命的狂飙中完成,那么,真正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改变相应的价值观念,则远非一日之功。正因如此,几十年以来社会关系领域的变革,尤其值得我们反省。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血缘关系稳定而持久,乡土社会以此为标准来分配职业、身份和财产,这不允许个人进行选择。
B.传统社会里血缘不仅连接着人与人,也密切了人与地的关系,地域的远近决定着血缘的亲疏。
C.因血缘而派生的身份维系着传统社会的稳定,亲人之间长期的相互依赖使彼此关系更为密切。
D.血缘社会中也存在交易,但这种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有无相通,与现代意义上的商业不同。
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契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指出契约是陌生人之间的约定,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熟人间碍于人情难有真正的契约。
B.材料一认为契约关系是从地缘关系中逐步发展而来的,其与血缘关系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C.材料二认为契约以法律为基本调节模式,拥有健全的立法体制和严格的执法系统同等重要。
D.材料二认为在身份关系牢固的农村,契约关系很难立足,即便是发生纠纷,也会倾向讲人情。
3.结合材料二,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传统社会“身份”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法典中,出现关于“株连九族”和“血亲复仇”的规定。
B.古代官员在职期间若父母亡故,法律则规定其必须去职守丧。
C.儿子做高级官吏,可审理其父的案件,惩罚其父的失职行为。
D.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关系可用“忠”“孝”二字进行概括。
4.材料二的作者认为传统的“身份关系”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怎样的局限性?请简要概括。(4分)
5.相关链接中的新闻事件体现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一、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夫妇两口
杜鹏程
吕有怀奉命到铁路工地上的一个工程处,担任党委书记。到工地的头一天,工程处的负责同志都不在。他放下行李,出去转悠。工程处前后山上都是工点,旁边有职工宿舍、汽车库和一排仓库。仓库前边有个停车场,五六个工人站在车场边的汽车上,搬卸水泥。一边卸一边喊:“四百号水泥二千五百袋!”“二百号水泥六千七百袋!”……
有位老头,指挥大伙把水泥卸完以后,坐在仓库门口。他的脸,又黑又长。微微翘起的下巴上,长着毛蓬蓬的胡子,像是用火燎过似的又卷又黄。蓝制服上尽是油渍和铁锈。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