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530字。
陕西省韩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陶渊明为人任真自然,乐观豁达,他的诗也因其直爽的性格而表现得清净淡泊、悠远空灵。陶渊明对“真我”的狂热追求、对自然万物的尊重珍惜、对自然天命不可违的参透和接受,以及对诗意人生的努力建构,都无一不体现出他超逸不凡的人生哲学。
受家族背景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的思想有着凡俗的一面,他对入仕做官、报效国家充满了激情,儒家的入仕思想一直贯穿了陶渊明的一生。年少时,陶渊明对儒家文化的接受和耳濡目染,使得他渴望建功立业,志向远大,积极向上,将“兼济天下”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中年时,陶渊明将希望寄予后辈身上,希望他们能够继承祖辈的风姿和抱负,光耀门楣;归隐后,陶渊明也不能忘却自己年轻时对入仕的激情与抱负,时常发出“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的回忆感叹。
但另一方面也不容小觑。在自然主义风行的时代里,陶渊明对生活与自然有着无限的向往和热爱。摆脱官场后,归返自然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在大自然中自由酣饮,领略自然之美,这使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这种快乐并不是源于金钱,而是源于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最终辞官归隐,抛开尘世,远离社会繁杂,返归于自然,做到了真正的心境自然、悠然超逸。
陶渊明的这些人生哲学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陶渊明的一生从年少时想要立善求名到归隐田园,经历了无数坎坷,但他依旧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挫折。在归隐后的生活中,陶渊明并没有消极、懒惰地对待生活,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追求自我精神的满足,并且在精神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生命本真的探寻,继续提升个人的修养。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还处处体现着他委运任化、随时而变的处世态度。《周易•系辞下》中提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地间的一切事情都在随着时间而改变,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陶渊明的人生轨迹也在遵循着他的理想顺时而变,顺势而为。关于陶渊明的为人,苏轼曾经说过:“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斯言得之。
当后人细细品读陶渊明的诗作时,会发现陶渊明所展现的不仅是他真实的人生,更是他如何从凡俗人生中超脱升华的人生境界。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妨循着陶渊明的脚步去寻觅一些凡俗和朴实,获取几分超然和飘逸。
陶渊明性情率真坦荡的原因就在于,田园就住在他心里,所以他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但人无完人,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陶渊明一样,把生活的不如意都转化成“自嘲”,一笑了之?人生充满了真真假假,但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活是自己的,何必要做给别人看?既然改变不了世界,那就做好我自己。
无论是入仕还是归隐,陶渊明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入仕时,他将“澄清中原”作为自己的理想;归隐后,找回“真我”成为陶渊明的人生理想。身处动乱环境中的陶渊明尚且能够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身在和平年代,我们亦能如此。
陶渊明主动离开繁杂喧闹的尘世,并不是畏惧消极的逃避,而是在追求自我精神的满足,及在精神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生命本真的探寻,用对生命的感悟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而这,又何尝不是今天的我们所欠缺的呢?
(摘编自梁瑞《超逸与凡俗:陶渊明人生哲学的双重意蕴》)
材料二: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同他的实践关系非常密切,他无意于充当哲学家、思想家,只是将他的思考所得稍稍流露于诗文言谈之中。
享受普通人的物质生活,在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中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超凡的人生哲学可以从他追求“真我”、尊重自然、参透天命、建构诗意人生等方面体现出来。
B. 年少时,陶渊明把“兼济天下”作为奋斗目标;归隐后,他将希望寄予后辈身上,希望他们光耀门楣。
C. 归隐后的陶渊明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追求自我精神的满足,探寻自我生命的本真,提升个人的修养。
D. 陶渊明注重享受普通人的物质生活,他认为人生苦短、空名无用,与其追逐名声头衔,不如饮酒自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的家族背景和其接受的儒家思想都影响着他,使他的诗表现得清净淡泊、悠远空灵。
B. 材料一引用《周易•系辞下》和苏轼的话论证了陶渊明委运任化、随时而变的处世态度。
C. 田园就住在陶渊明心里,他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是因为他对生活的不如意都能一笑了之。
D. 当外界与自己的本性不合时,陶渊明会坚决予以排除,借饮酒来表达内心的遗忘和冷淡。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对当今生活的启示的一项是( )
A. 凡•高执着于绘画梦想,即便在世人漠视、穷困潦倒的环境下,仍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坚持着自我,画自己想画的画。
B. 海伦•凯勒年幼时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但她凭借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学会了读写,成了一位杰出的作家。
C. 当代大文豪、大学者钱锺书先生成名后依然笔耕不辍,他从不接受任何新闻媒体的采访,更加勤勉地做着学问。
D. 毛泽东虽然日理万机,但仍保持着勤奋苦学的习惯,无论是外出开会,还是视察工作,只要有时间,他就看书。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说陶渊明有心如止水(恬淡)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豪放)的一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从陶渊明 诗意人生和人生哲学出发,探讨了他在儒家思想与自然主义之间的平衡。材料一强调陶渊明在追求“真我”与自然和谐中表现出的豁达与超然,揭示其人生哲学的双重意蕴。材料二则聚焦于陶渊明的天命观和物质生活态度,展示他在顺应自然与内心宁静中的智慧。两者共同勾勒出陶渊明在动荡时代中坚持自我、追求精神满足的形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归隐后,他将希望寄予后辈身上,希望他们光耀门楣”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年时,陶渊明将希望寄予后辈身上,希望他们能够继承祖辈的风姿和抱负,光耀门楣;归隐后,陶渊明也不能忘却自己年轻时对入仕的激情与抱负”可知,陶渊明中年时,将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看菊花去
白先勇
早上有点阴寒,从被窝里伸出手来觉得冰冷的;纱窗外朦朦胧胧,是一片暗灰色,乍看起来晨光还早得很,我翻了一下身,刚想闭上眼睛养会儿神,爸爸已经来叫我了。他说姐姐的住院手续已全部办妥,林大夫跟他约好了十点钟在医院见面,但是他临时有个会要开,恐怕赶不回来,所以叫我先送姐姐去,他随后把姐姐的衣服送去,爸爸临出门的时候对我再三嘱咐,叫我送姐姐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