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880字。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不打算讲整部的社会学,我们只说两种文化。其一种我们名之曰生产家庭化的文化,其另一种我们名之曰生产社会化的文化。
在未经产业革命的地方,无论这地方是东是西,生产方法在某一个阶段内,都是如此以家为本位。用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法生产,即所谓生产家庭化。
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制度中,所有一切的社会组织,均以家为中心。所有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须套在家的关系中。在旧日所谓五伦中,关于家的伦已占其三。其余二伦,其内容亦以关于家的伦类推之。在中国字典中,关于亲属关系之字,最为丰富,此盖因以家为本位的社会制度,在中国最为发展也。
在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其所用的生产方法,与上大不相同。经过产业革命的生产方法,主要是用机器生产。用机器生产,既需大量生产,则须大量用工人。一个新式的面粉公司,用机器磨面,其所用的工人,不是老板的家人,而是从社会上来的。它的出产,不是供他自己的家用,而是供全社会之用。此之谓生产社会化。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何以在生产家庭化的社会里,一切道德,皆以家为出发点,为集中点。在生产家庭化的社会里,不但一个人的家是一个人的一切,而且一个社会内所有的家,即是一个社会的一切。在某种生产方法之下,社会必须有某种组织,人必须有某种行为。对于人此种行为之规定,即道德。生产方法不是人所能随意采用者。因为用某种生产方法,必须用某种生产工具,所以生产方法随着生产工具而定,社会组织随着生产方法而定,道德随着社会组织而定。所以社会组织及道德亦不是人所能随意采用者。这即如下棋然,围棋有围棋的规矩,象棋有象棋的规矩。
在生产家庭化的社会里,家是一个经济单位。这一经济单位,固亦不能离开别的经济单位而存在,但他与别的经济单位,毕竟不是一个,不能融为一体。但在生产社会化之社会中,社会是一经济单位,一社会中之人,在经济上融为一体。此一部分人若离了别一部分人,则立刻受到莫大的影响。
所谓生产社会化者,所谓社会,其范围可有国及天下两重。在现在世界中,“国”是经济单位,可知现在一国之人对于其国之关系之密切。必须到如此地步,所谓爱国才不只是一个悬空的理想,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的道德。所谓活的道德者,即是他真能鼓舞群伦,使人生死以之,而不只是一种格言,一种理论,在公民教科书上所讲者。一种活的道德是能使人感觉其是必要者。若只能使人“知”其是必要,而不能使人“感觉”其是必要者,则其道德即是死的,不是活的。
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亦有两类:一是生产社会化而支配家庭化者,一是生产社会化支配亦社会化者。前者是普通所谓资本主义的社会,后者是普通所谓社会主义的社会。在此后者中,所谓社会化之社会,亦可以国为范围,或以天下为范围。以国为范围者即所谓国家社会主义。以天下为范围者,即所谓共产主义。
(摘编自冯友兰《新事论》)
材料二:
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关系特见重要,尽人皆知;与西洋人对照,尤觉显然。现在就是要追问其所以然之故。冯友兰先生近著《新事论》一书大致是本于唯物史观,以一方在产业革命前,一方在产业革命后,彼此生产方法不同来解释的。他先阐明:凡未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无论这地方是东是西,生产方法在某一阶段内,都是以家为本位,是谓之生产家庭化。在经过产业革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在生产家庭化向生产社会化转变的过程中,产业革命是关键因素。
B. 在生产家庭化 社会里,人不能随意采用某种社会组织与道德,而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C. 材料二引述卢作孚的观点,与冯友兰的观点形成类比,用以具体解释冯友兰的理论。
D. 商鞅实行的户籍法削弱了家族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加强了个体与国家的直接联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生产家庭化和生产社会化两种文化形态,并探讨了其对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B. 材料一认为,生产社会化的社会可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社还可进一步细分。
C. 两则材料都认为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二者在对这一现象原因的解释上存在差异。
D. 梁漱溟在文中表示,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能绝对化,二者应是互相决定的关系。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活的道德”特征的一项是( )
A. 小说《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在敌人手榴弹落下的危急时刻,勇敢地扑了上去,献出自己的生命救下了战友。
B. 某中学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编印了具有学校特色 校纪班规宣传册发放给学生,组织学生逐条学习并背记。
C. 为了让人类远离饥饿,袁隆平用毕生精力研究杂交水稻,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去世后受到世界人民缅怀。
D. 饶阳县某女子,父亲患上肺癌后母亲得了白血病,她卖光家当奔走救治,最终让两个生命垂危的老人都转危为安。
4. 请结合材料一,分别概括“生产家庭化”与“生产社会化”两种文化形态的特征。
5. 请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二的批驳思路。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分析“生产家庭化”和“生产社会化”两种文化形态,探讨了产业革命对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的深远影响。材料一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强调生产方式的变革如何塑造社会组织和道德体系。材料二则通过引述和批判,指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决定,而是相互影响的。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和理论分析,揭示了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及其复杂成因。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与冯友兰的观点形成类比”“用以具体解释冯友兰的理论”表述错误。首先,作者只是将二人的相近观点先后概述或引述,以作为评论的对象,二者不构成类比关系;其次,引述卢作孚的观点也不是用来具体解释冯友兰的理论的,而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见解。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梦想出发
铁凝
二十年前,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生活在中国北方深山里的女孩子。当我荣幸地接到这次大会的邀请时,当我得知会议的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文明与暴力”时,不知为什么我首先想到了香雪这个渐渐远离我们的少女。那么,就让我从她开始,进行我们的讨论。
那时我是一家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工作之余我在小说《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